弘扬劳模精神 发挥典范效应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共有全国劳动模范4人,省劳动模范81人,市劳动模范201人,涉及工人、农民、艺术、卫生、电力、金融等20多个领域。近几年,泗阳县创新建设“劳模工作室”,并以此为载体,弘扬劳模精神,放大典范效应,用一个人引领一群人。

让“爱岗敬业”成风尚

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既是个人的崇高荣誉,也是带动人们爱岗敬业、奋发图强、激情工作、干事创业的动力源。

泗阳县北京路北侧,有一处“党代表工作室”,也是“劳模工作室”,它在繁华的街道边显得格外抢眼。工作室的主人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陈金梅。

这里,与其说是“劳模工作室”,倒不如说是陈金梅工作的示范窗口和宣传阵地。“只要我能做到的,你一定要能做到;只要你能做到的,我一定会做的比你更好!”此时,陈金梅正在给队员传授自己干好环卫工作的心得体会:“把城市当作一件艺术品去精心描绘,是我们每一位环卫队员的追求。”

“劳模工作室”,对于陈金梅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她走到哪里,就会把劳模精神带到哪里,以身作则,引导大家爱岗敬业,当好城市的“美容师”。张东侠刚到环卫所上班时,向她倾诉困惑:怕人看不起,看到熟人不好意思。陈金梅每次都会耐心开导:“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人格都是平等的”从此,张东侠渐渐适应并且爱上了环卫工作。

陈金梅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为名、不为利的“五不”精神感染着身边的同事。泗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苏北最美县城”等荣誉称号,与环卫工人的辛勤奉献密不可分。

以“增收富民”履担当

“劳模工作室”,在人们眼里,一定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掌握超凡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物才能拥有,其实不然。

泗阳县总工会负责人介绍,捷锋帽业的张兆丽、嘉泰纺织的陈玉珍、奉献乡村的朱勤喜,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者。泗阳县供电公司的“工匠房”、泗阳农商行的“荣誉室”、县地税的“工作室”,都是在各自的行业上引领着人们创新、创造、创富的普通人。

55岁的周相民,家住泗阳县城厢街道。他通过自主创业、种植蔬菜而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在他的百春锦蔬菜生产合作社,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场所——劳模工作室。这个建在蔬菜田里的“劳模工作室”,令人耳目一新。

“劳模工作室,不光是好看,关键还实用。平时,我在这里举办蔬菜技术讲座,传授防治病虫害知识,就是一个人来咨询,我也要讲给他听。”周相民说,除了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外,还无偿为低收入户繁育蔬菜种苗、售卖蔬菜产品,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周相民的指导下,李红、陈荣花、张翠英等20多个农户,种起了辣椒、西瓜、有机花菜等蔬菜,亩均收入超过6000元。

周相民没有躺在“劳模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在县总工会的组织下,经常到宜兴、常熟、寿光等地学习蔬菜种植新技术。如今,周相民捣鼓起“农产品追溯”“蔬菜公众号”等新花样,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自己的有机蔬菜。

用“工匠精神”追价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国工匠”“行业巨匠”“能工巧匠”,这些对行业翘楚的称谓,如今在泗阳也悄然流行起来。

在泗阳县主城区的上海路与北京路交叉口西北处,有一隅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劳模工作室”,工作室内除了展示一批精美的桃雕作品外,还摆放着“宿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大宿迁工匠”“云渡桃雕第五代传承人”“泗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荣誉证书。这些荣誉的获得者就是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村民云波先。

云先波,自幼在其父云守阳大师的熏陶下,喜爱上了桃雕这一传统工艺。走出校门后,一直从事桃雕雕刻和技艺传承工作。

为了传承桃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泗阳县政府在云渡村成立了“桃雕传习所”,云波先成了“桃雕传习所”的不二传人。

传艺先要传德,要让桃雕技艺世代传下去,必须把传承文化放在第一位,不能急功近利。云波先说,传习过程中,有的人心浮气躁,他都会细心引导,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让学习者明白,只有静心才能传承的道理。

“桃雕传习所”开办以来,先后有50多个村民在这里学习桃雕技艺。如今,云渡桃雕已成为村民致富的文化产业,桃雕产业每年给云渡村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