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经 写好水文章

今年,贵州省石阡县紧紧围绕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结合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立足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念好山字经、写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科学提出了“1+3”产业发展规划,多元化、深层次、多角度释放发展红利,为贫困群众创收增收拓宽了致富渠道、找准了脱贫路径、打牢了攻坚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石阡县种茶历史悠久,是中国“苔茶之乡”,也是贵州省的产茶大县。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苔茶40余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2万余亩,涉及茶农10万余户、30余万人,年产苔茶近2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0余亿元。

五德镇党委书记周胜给介绍,去冬今春,五德紧紧围绕“控制水稻、减少苕类、调减玉米”工作目标,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要求,集中连片打造成了“雷公坡万亩苔茶示范基地”,全面奏响了“春风行动”主旋律,塑造了产业结构调整新形象。

五德镇是“苔茶发源地”,也是“最美茶乡”,总人口近18000人,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1亩茶目标。去年,该镇抢抓苔茶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党员干部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精准实施,结合铜仁市“六绿”攻坚行动,集中连片建成了“雷公坡万亩苔茶示范基地”,获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功经验和生动实践,实现苔茶种植3万余亩,人均2亩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新华村支部书记王飞说,经过多年的种茶实践得出,茶产业就是新华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既不限制劳动力强度,也不要求劳动群体,只要按照季节、按质量加大茶叶下树率就可以了,群众稳步脱贫致富不是问题。

今年,全县19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调减玉米15.2万亩,新植苔茶3.6万亩,种植蔬菜12.5万亩,新植经果4万余亩、中药材3万余亩、食用菌2900余万棒。

稳步脱贫的关键,需要主导产业的绝对支撑。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农特产业,才能保证群众持续创收不返贫。

石固乡党委书记林国海指着新建成的1000亩菌基地说,紧扣“1+3”产业布局,落实包保工作责任制,有力推进“3千”即1千亩菌、1千亩虾、5千亩烟,“4万”即万亩苔茶、万亩蔬菜、万亩高粱、万亩经果林,“2亿”即特色产业年产值亿元以上、乡集体经济年产值亿元以上惠民工程建设,集中连片打造产业示范,努力实现“一人一亩小康茶、一户一顷经果林、一组一个示范园”目标。

座落在乌江边上的本庄镇雷洞村,“家住乌江边、观望水流过”“飞鸟不能过、猿猴不敢攀”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全村388户、1554人因为“缺水”和“山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2015年,该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7000余亩,集中连片种植花椒产业6800余亩,带动贫困户138户、452人就近就地就业。

雷洞村村支部书记胡熙说:“目前,雷洞村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路子,预计今年仅花椒一项总产值可突破20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近年来,石阡县围绕大扶贫、大生态、大健康发展战略,紧扣“六绿”发展主题,生态红利得到空前释放,发展空间得到立体拓展,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

“我们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在省级精品水果园‘万亩桃园’和地印苔茶示范园之间,倾力打造苔茶种植省级示范,在精准实现产业‘链带效应’的同时,也实现了春赏桃花、春品苔茶、慢生活体验的农旅融合发展,提升了镇村对外美誉度、知名度,也拓宽了广大群众增收渠道。”五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雪兴致勃勃地说。

2017年,石阡县接待游客61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余亿元。今年“五一”期间,该县各景区接待游客近32万人次,综合创收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