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次日,雨后乡村晴空如洗,红顶黄墙的别墅群与远处的博格达峰相映成辉,马路两侧的红叶海棠与苹果树舒展着嫩绿的树叶,清新甜润的空气弥漫开来。这里不是江南水乡,而是新疆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天山脚下的一个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村庄。这里各民族互帮互助、亲如一家。2017年12月,十三户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
十三户村党支部书记楚保金在村里工作了近20年,他说:“之前的十三户村经济落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制约了村经济发展。1999年,在村委会的倡导下,村民每人自发集资900元,修了一条5.4公里的公路,路修好后,村民出行方便了,村里种的蔬菜、玉米以及养的鱼、羊等农畜产品销售也好了,发展比原来快多了。”
2012年昌吉市启动中心村建设,楚保金思忖,十三户村距离五家渠市仅3公里,那就主动靠上去发展,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更进一步。十三户村村委会根据村里实际情况打造特色片区,一、三片区统一搬迁建设,二、四、五片区依托旅游,就地打造。在建设三片区时,村委会吸取了建设一片区的经验教训,采用统一贷款、统一补贴、统一监理的模式,由村民自愿组合成五个组,一个组找一个施工单位来做。实践证明,村民对自己做主建设的家园非常满意,项目整体运行效果也很好。
十三户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由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六个民族组成。村委会在规划建设时坚持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理念,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各民族之间按照嵌入式“插花”模式进行规划安置,保证每条巷道内都有不同民族居住,久而久之,各民族群众之间形成了和谐和睦的良好氛围。
“家家户户小别墅、人人家家富裕户;大大小小车都有、进进出出不犯愁。路边小花一排排、马路干净直溜溜;走在路上喜洋洋、这样的日子是小康……”从河北到新疆来创业,先后在乌鲁木齐等城市开过20多年超市,最后选择在十三户村安家并开饭馆和超市的胡会杰,用这首顺口溜道出了十三户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国春是十三户村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这两天他正带着工人们忙着繁育3月初新引进加州鲈鱼,现在鱼苗已进入关键的转食期,将在9月份上市。陈国春说:“家门口水资源丰富、条件便利、再雇上几个知根知底的本村乡亲,大家一起抱团致富,有50多户各族村民在家门口养鱼,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楚保金说,美丽乡村要颜值更要内涵,那就是要让老百姓的腰杆“挺”起来,腰包“鼓”起来。近年来,十三户村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园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
好环境需要好管理,在十三户村,各族群众把这个“大家”的环境看得很重。维吾尔族村民艾赛提是村里的电工、水暖工,他还有一个身份——卫生义务监督员。谁家门口垃圾没及时处理、看见路上哪个人随意乱扔垃圾,他都会主动指出来,不留一点情面。艾赛提说:“维护整洁干净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我多操心一些,村民们就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大家过得更开心。”
正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所形成的合力,才给村里带来今日的巨变。长期以来,村“两委”班子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不断探索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