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铜而兴,也因铜而衰。云南省易门县,曾经是资源枯竭“困难户”,最近5年,不仅摆脱了资源枯竭城市发展乏力的魔咒,实现了绝地重生,还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连年领跑云南的奇迹。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支柱在工业,关键在园区。易门确立“引进+培育”做大总量,“升级+转型”做优质量,调整转型做强五大工业产业的思路。
一个园区一个特色,一个产业一个集群。易门县将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生态保护规划“多规合一”,让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汇聚。易门县每年预算安排35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用于园区开发建设,设立2000万元工业信贷引导资金助推园区经济发展,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11亿元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入园企业148户、从业人员2.81万人,规上企业49户。易门工业园相继被列为云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云南省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云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园区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易门县注重引进和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先后推进官房钢构、超达数控等一批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海沣、康贝特等药品保健品企业落地,贵研资源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正加快上马。科技创新方面,易门已建成林缘、康源院士以及贵研资源专家工作站共3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申报省级科技专项项目43个,评审出科技进步奖12项,各类专利受理授权奖84项。
易门县也鼓励矿冶产业、陶瓷建材产业、食品药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与技术研发部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闽乐钢铁成功转型中高档墙砖生产领域,易门铜业完成10万吨粗铜技改项目实现产量翻番,远方等19户陶瓷企业实施技改升级,丛山、山里香等本土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提档升级。调得快才能转得快,转得快才能跑得快。2017年,易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9%,增速位居云南省前列。
为突破财政投入的局限,易门县探索“以商建园”新模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功引入太平洋集团、云南广东商会等参与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园中园”建设。深入挖潜释能,着力破解项目用地短板,抢抓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政策机遇,实施两个“工业上坡”试点项目,新增工业用地4545亩。开启土地补偿费作价入股新模式,融资3.2亿元收储园区工业用地5274亩,既缓解政府一次性支付征地资金压力,又满足工业发展用地需求,还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长期收益。
任务砺炼、制度保障、实绩导向,这是近几年易门县训练打造高效干部队伍的秘诀。招商引资、争资融资是易门县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易门第一时间组建招商引资团队,由县级领导挂帅7个产业招商分局,明确35个招商引资责任单位,聘请14名招商代理人,紧跟行业动态,紧盯重点企业,联系协会商会;锁定大企业、大项目、大资金研究策略,主动出击。
政策一宽再宽、服务一改再改、利益一让再让、环境一造再造,这是近年来易门县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从设立标准厂房补助,到实施争创品牌、达到产量奖励,再到建立企业总部、院士和专家工作站奖励等,易门县构建了一套招商引资普惠制激励政策体系。2017年,易门民间投资41.17亿元,同比增长86.5%;非公经济增加值4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9%,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