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南部,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名县”“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
就是这个当今依靠生态优势发展的名县,也曾经历过转型之痛。一路走来,既有痛定思痛的悲壮,也有转型发展的喜悦和收获。从“吃资源”到“用生态”,宽甸的生态转型之路,拉开了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变革的帷幕。
64岁的杜恩宝,是该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三组村民。石柱子村矿产资源丰富,大大小小的矿场一度接近10家。十几年前,杜恩宝在矿上打工,一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能挣上百元。
“靠山靠地不如靠矿”,矿山效益好时候,有这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可是开矿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让石柱子村付出了环境恶化的代价: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坡,被挖得千疮百孔;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淌着洗矿的红水黄水,再也寻不着鱼虾;茂盛的板栗园被钼铁生产中排放的亚硫酸打蔫了叶子;村民出门需要戴口罩,牲畜饮水也成了问题,跟矿主的矛盾接连不断……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来自党中央的声音振聋发聩,开启了石柱子村乃至整个振江镇发展方式和方向的变革之路。村党支部书记陈希金等村干部认识到,既要让全体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又要守住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采矿这条路走不远更走不通,必须寻找富民强村的长久之计。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矿产市场行情变化,石柱子村矿产企业陆续关停,许多像杜恩宝一样的村民,失去了主要生活来源。从矿上下岗那年,杜恩宝快60岁了,常年在充满粉尘的环境下作业,他的肺功能严重受损,简单的活儿也干得越来越吃力。杜恩宝说:“地里种玉米,山上种板栗,全家三口人一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元。”就在杜恩宝对未来一筹莫展之际,村干部找到他,让他跟大家一起从事红松嫁接产业。
石柱子村采取党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一部分村民巩固扩大传统柱参产业优势的同时,选定了红松嫁接这一绿色生态产业。党员干部一边带头栽植、嫁接红松,给大家“打样儿”,一边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动员推广。
“发展红松产业短期不能见到效益,但一旦产生收益便是长期、可持续的,往后年年都能见到钱。”陈希金的话,让杜恩宝有了信心。如今,杜恩宝家的板栗园全都改种了红松,现在一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而且红松年头越长结果越多,收益也会更好。
陈希金说:“替代产业走上正轨,必须趁热打铁。再过几年就进入了松塔丰收期,需要提早抢占、培育市场。”为此,石柱子村谋划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正在建设中。下一步,村里准备把松子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思路和观念改变之后,振江镇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树立“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建设“柱参之乡、大美振江”,建设红松产业大镇,建设边境游、休闲游、自驾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如今,石柱参、红松嫁接等已成为振江镇的主要产业。2017年,该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4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1.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9.8万元。振江镇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正在让更多的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