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起脱贫之重

近日,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王广灿家里比往常热闹了许多。两排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10余名女工忙而不乱,一块块服装面料在哒哒声中,成为一件件崭新的童装。王广灿说:“机器买回来,订单就没断过,从半成品衣料加工成型,每件加工费从十元八元到十几元不等,一个订单就有几百件,来料加工圆了自己的脱贫梦。”通过来料加工“加”出脱贫路的贫困户,王广灿只是其中一个。

宜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89个贫困村、21591户、793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目前,还有39个贫困村、8600户、28748名贫困人口,其中有16个深度贫困村。2018年宜阳县要实现脱贫摘帽,完成21000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5个贫困村出列;完成731名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年度目标;贫困发生率降至1.28%。

任务维艰,只有实干。宜阳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产业扶贫核心,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发挥第一书记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巧用多项机制,引入金融“活水”,聚焦“八种模式”,走出了一条精准产业扶贫新路径。

2017年,宜阳投入15760.4万元,发展产业项目142个,布局产业基地18个,带动2298名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建成了总装机容量10.89兆瓦的85个光伏电站项目,带动2078户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构建了“县有扶贫产业园—乡镇有产业园区—村有产业扶贫基地”的三级产业格局,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019人实现稳定增收。

2018年计划投资1.63亿元,实施特色种植补贴、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156个,预计可带动18837户贫困户、61280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目前,已下达产业项目资金1.4亿元,所有批复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56个。

脱贫路上党旗红

农村的贫困,贫在没有产业、困在支部不强。宜阳县矢志打造“党员有担当,支部能战斗”支部+基地+贫困户的组合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跟着脱贫走,贫困户跟着党员走”的党建+产业的扶贫新路径。

该县认真为贫困村班子“看病”,分类施治开“药方”。按照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把路子带对,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把发展带好,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把风气带正的“三有三带”要求,配齐配强村级集体班子,确保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迅速转化为围绕脱贫工作实干巧干加劲干的“好班子”,让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把党支部扎根到合作社。该县鼓励贫困村村“两委”班子领办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土地、林地等村集体资产,加上到户增收资金等扶贫专项款,注入合作社作为基础,引导贫困户入股,党员干部负责管理、技术、销售,为贫困户护航,不断增加合作社效益,增加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通过分红、务工增收致富。宜阳摸清各贫困村底子,结合村情、班子和产业现状,在每个乡镇选择2个试点村,有重点、有针对性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村合作社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扣除农资费用,全部收益归贫困户所有,市场风险由合作社承担,确保贫困户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支部要起作用,党员得唱“主角”。该县除了实现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还大力实施“农村能人计划”,将农村致富能手、专业技术合作社负责人、民营企业家等优秀人才吸纳培养成党员,引导转变为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该县组建“冲锋在前”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家、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至少带动一个贫困户;外出工作的流动党员,提供有用的就业或致富信息。党员们成了贫困户脱贫的“主心骨”。

开展正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住村帮扶活动,每月住村至少2天以上,组织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委干部和所有入户帮扶对接人员召开座谈会,进一步贯彻落实政策和有关会议精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宣传党的脱贫政策,核实暖心工程、危房改造实施进度,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核查帮扶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解决实际困难,组织技能和技术培训等,并利用晚上组织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座谈,提高群众满意度。

按照“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的原则,选派科级干部,分别派驻到该县89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247名驻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聚力脱贫;229个帮扶工作队扎根一线,宜阳5024名党员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包到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真刀真枪的干、实实在在的帮”是宜阳派驻贫困村、非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他们一手抓党建,一手抓脱贫,帮助贫困村强班子、理路子、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惠民生、推进基层组织转化升级和脱贫致富,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排头兵”作用,架起与村民的连心桥。

多项机制夯实“堡垒”

宜阳县一直坚持举全县之力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县级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了由30名县级领导干部任组长、副组长,分管行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15个脱贫攻坚督导组;成立了由3名县级领导干部任组长的脱贫攻坚专项巡查组;成立了4个脱贫攻坚工作作风督导组。扶贫系统县、乡、村三级投入人员近1000人。整合40家行业部门,推进行业扶贫政策的落实。将宜阳县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纳入帮扶单位。

着眼精准扶贫,该县四大班子领导进村入户为脱贫攻坚把脉问诊,精准施策;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扶贫专干具体抓工作等制度;认真选派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要求帮扶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吃住在村,工作到农户,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摘帽不撤离。

为了让帮扶干部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扎根扶贫一线,宜阳制定出台《宜阳县脱贫攻坚帮扶干部考核办法》,明确干部任用导向。每年度评选10佳突出贡献驻村第一书记、10佳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员,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和2000元现金奖励并计入干部档案,凡是提拔干部必须优先从驻村第一书记或是有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任用;对各乡镇,年度脱贫工作考核被评为前三名的,颁发优秀奖,奖励工作经费100万元,乡镇年度综合优秀比例提高到20%,党委书记优先推荐为副县级后备干部人选;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并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的,奖励经费3万元,全面调动广大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该县制定下发了《宜阳县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完善了县扶贫开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立由30名副县级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15个脱贫攻坚督导组,不间断到各乡镇督导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帮扶人员在岗情况等;成立县纪委脱贫攻坚工作作风督导组,不定期对各乡镇及帮扶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成立县脱贫办业务督导组,坚持每天进村入户,对贫困户对象识别、档卡表册填写等工作进行业务督查指导。

该县每月都会通报乡镇产业化扶贫项目、光伏扶贫项目等重大扶贫专项、整合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教育、卫生、金融脱贫助力贷等工作进展情况,全面压实各级脱贫攻坚工作职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17年以来,宜阳共提拔重用干部58人,其中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31人;县财政拿出550万元,对2017年度评选的先进帮扶单位、十佳驻村第一书记等进行表彰奖励。

金融“贷”来新动力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宜阳县引入金融“活水”推动精准扶贫,着力构建金融扶贫新模式。2016年以来,该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涉农类带贫企业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真正实现贫困户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3.836亿元,涉及贫困户8457户,贫困户贷款获得率43.2%,达到河南省领先水平。

如何确保扶贫贴息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支持“三农”,让资金切切实实“走到”贫困户手里,用到发展产业这个“刀刃”上?

该县用建立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体系作出回答。目前,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15个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347个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三级金融扶贫服务组织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所在地,缩短了贫困户获得金融服务过程。

针对贫困户及一般农户的信用信息建立专门系统,简化银行授信流程,共计录入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信息13.8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完成信用评级4.7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信用评级结果中,达到“信用户”标准的有4.3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贫困户的“信用户”达标率为99.8%,居洛阳市首位。

宜阳县级财政共投入6600万元风险保证金放至6家合作银行及担保公司,合作银行按照放大5倍的额度发放扶贫贷款。政府、合作银行、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四方按照3:1:4:2比例分担贷款风险。

贫困地区要发展,贫困户要稳定脱贫增收,最根本还要培育产业。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身资本积累有限,面临信用体系不完善、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制约,融资难、融资贵往往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瓶颈。如何“育富苗”?

该县针对现状,一方面筛选优质企业,通过协调使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为县内108家企业投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2.22亿元左右,带动贫困户4431户。对企业使用自募资金发展带贫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根据企业带动户数,按照5万元1户计算企业带贫投入,对该部分资金按照5%给予奖励,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鼓励企业带贫的新模式。目前宜阳企业民正农牧和新大农牧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就业、设立公益岗位等帮扶方式带动贫困户4200户,每户年保底收益3200元,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帮扶资金672万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八条途径找准支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宜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引领,因地制宜创造出8种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找准富民支点,夯实增收基础。

公司+基地+贫困户。以河南民正农牧、新大牧业等企业为依托,在全县布局136个产业基地,带动18837户、61280名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公司+贫困户。以河南正茂农业、洛阳开泰农牧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通过吸纳贫困户务工、入股分红、寄养付酬等方式,带动1100户贫困群众增收。

经营大户+贫困户。以种植、养殖大户带动为承载,由该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给予经营大户补贴和增加贷款信用额度支持,带动近4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互助合作社+贫困户。该县财政向宜阳各银行存入风险担保金,依托11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入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受益贫困户达5000多户。

帮扶单位+贫困户。通过与120家驻村帮扶单位互动合作,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全力提供各类帮扶措施。

转移就业脱贫。成立了以“宜阳红”月嫂为品牌的宜阳家政服务协会,与郑州、洛阳等25家家政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关系,对输出月嫂进行跟踪服务,定期实施技能大赛,开展评星活动,授予等级证书,实施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挂星,真正叫响“宜阳红”月嫂这一品牌。目前已赴郑州入职856人,月嫂劳务品牌化建设初具成效。举办大型招聘会39场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4870个;加大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力度对外出务工贫困人员给予每人每年最高300元的交通补贴。目前16个乡镇,涉及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2709人次,共计发放补贴达62.19万元。依托永晖创业孵化基地,吸纳近千名贫困群众实现本地就业,与洛阳好射手体育公司、汉山文化主题公园签订帮扶协议,安排400名贫困群众从事花木管理、园区保洁等工作,人均月收入1500元至4000元。推进贫困劳动力技术技能提升,2017年至今开展各类技能技术培训176期,共培训贫困群众66603人次。扶持了一批人自主创业的优秀人才,带动一大批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互联网+”脱贫。依托宜阳电商产业园建立“互联网+”发展模式,建成县域公共服务中心1个、公共服务网点260个、农村淘宝点46个、邮政物流服务站214个。本土电子商务企业获省商务厅认定27家,全县网商数量已达2800家、从业人员2.5万人。把贫困村、贫困户家中的土特产销往全国。

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建成了总装机容量11.39兆瓦的87个光伏电站项目,带动近3000户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每户收益750元。

2017年,宜阳共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1970.8339万元,安排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及其他项目530个;撬动社会资金1.25亿元、捐赠资金1600万元、银行贷款2.6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河南民正农牧、新大等募集资金1.25亿元,带动272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中国诚通集团、火箭军驻洛部队、洛阳市洛龙区等捐赠帮扶资金1600万元;县财政向合作银行存入风险担保金5600万元,撬动扶贫贷款资金,受益贫困户4991户。提供就业岗位4800个、带动12626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2018年项目库共纳入项目1306个,计划财政总投资9.17亿元。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2018年项目库,计划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亿元,安排项目413个,带动贫困户19551户、71670人。截至目前,已统筹整合资金2亿元,已下达项目资金计划3.3亿元,其中,安排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3亿元,产业项目资金1.4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其他类项目资金1000万元。现在,所有批复项目已全部开工,已完工56个。

宜阳县莲庄镇民政牧业扶贫养殖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