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兴农 绿色向好

小满时节,山东省鱼台县一片生机,等待移栽的水稻秧苗一片油绿,刚从大棚内采摘的毛木耳肥盈诱人,午后时分的小龙虾在稻田边悠闲觅食……鱼台县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农业引领的济宁样板。

鱼台县栽培毛木耳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该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普遍充足、境内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种植范围迅速扩大。清河镇赵店村毛木耳种植大户赵新中表示,单个棚的年收益达能到3.5万元~4万元,而技术好的种植大户每亩地年收益近5万元。

随着种植面积大规模增长,鱼台毛木耳吸引了众多经营农产品下游加工的企业,众多本土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鱼台县毛木耳行业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和合作组织+示范园区+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运作生产模式和发展机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链雏形。

2017年,鱼台毛木耳种植面积达7300亩,其它品种如平菇、榆耳等种植面积1000亩左右,年产各类食用菌鲜品46万余吨,产值14.5亿元,参与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人员近7万人。鱼台县通过延伸产业链打好“升级牌”,已成为全国毛木耳生产规模最大县,毛木耳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在该县王鲁镇1000亩麦田里,近30架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一齐升空,不到一小时,便按照规划好的轨迹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在了麦田上。不仅如此,每台无人机都可以飞行轨迹全纪录,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足不出户,就能清晰地了解各田块的防治情况。通过互联网+农业,鱼台实现了农业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使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也使得农田管理更科学、更安全。

2017年11月,总投资700万元、占地60亩的新型大棚在王鲁镇王鲁村开工建设,半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再到初具规模,让集体经济项目落地生根。王鲁村村支书王启龙介绍,棚内栽培技术,没有空气和灰尘的污染造成的二次污染,所以这里的蔬菜摘下来就可以吃,更不用担心农药、灰尘等等问题。这里的黄瓜一个月之内就到了丰产期,因此在选择消费渠道时更有着优于市场的特点。

鱼台县商务局局长徐强介绍,近年来,通过巧用新科技打好“创新牌”,鱼台大米、鱼台毛木耳、鱼台甲鱼、鱼台龙虾相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鱼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再加上最新打造的物联网平台,可为更多的农产品企业提供优质的电商服务。

鱼台境内有大小共计17条河流,通过将堤岸经济林建设纳入该县《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针对河流堤岸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或者大户承包经营模式,从而既保障农民致富收入,又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同样被纳入该县《意见》7项农村重点工作任务的还有“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被列入鱼台县6大重点工作指挥部之一的品牌兴农战略推进指挥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鱼台正通过打好生态坏境保护这张绿色牌,与提水质、兴产业、富百姓等工作结合起来,促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带动农业经济绿色向好发展,完美诠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