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种庄稼种苜蓿,遍山开满苜蓿花。这是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蔡口集乡的真实写照。5月4日,记者来到这个位于庆城县西北角的偏远乡镇进行实地探访。
“压粮”+扩草 草产业孕育新“钱景”
蔡口集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乡。2014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50户、2389人,贫困发生率38.5%,是庆城县贫困面较大的乡镇。
多年来,老百姓守着穷沟沟,过着苦日子,什么产业能脱贫?
穷则思变,蔡口集乡决心把劣势变优势。这里山地多,降雨量少,风沙大,种庄稼不行,却有着种草的好条件,且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习惯。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山区的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年限达10~20年,甚至25年。种植苜蓿不仅可以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于是,蔡口集乡调整种植结构,鼓励群众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对症下药,压缩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扩种紫花苜蓿,发起了“草业革命”。
周家塬村种草大户周俊杰去年种草40亩,稳定增收4.4万元。他表示,相较于种植小麦的风险和收入,种植紫花苜蓿,风险小,且平均每亩产值1300元,可增收1100元。虎家渠村槐树庄组贫困户郑占国有耕地52亩,根据“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他家苜蓿的种植面积今年扩大到31亩。目前,蔡口集乡种草农户达1000多户,占全乡总农户的70%以上。
合作社+农户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几年来,蔡口集乡的农民逐渐尝到了种草的甜头,步子逐渐加快。但大规模种植,销路怎么办?
2016年1月,在蔡口集政策的支持下,周家塬村的返乡青年周国瑞创办了庆城县国瑞草业公司和国瑞草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国瑞草业与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大型养殖企业开展了对接,打开了市场。
“我们主要通过土地入股、农机设备入股、与农户签订种草协议3种方式互助合作,实现了一举三得,发展草畜产业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周国瑞说。合作社创办当年就实现了资金回笼。
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草模式让农民消除了后顾之忧。今年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粉梅说:“我干不动活了,眼看着地撂荒,帮扶干部建议我种了苜蓿。我家将近40亩耕地,38亩都种了苜蓿,从种到收,合作社全包了,根本不用我操心。”
目前,合作社已和农户签订种草协议1.7万亩,其中,流转土地种植草2000亩,预计农户每亩收益1300元左右。
种草+养殖 种养结合两头都赚钱
草畜不分家。蔡口集乡依托优质的饲草资源,提出了“发展草产业、带动草经济”的发展思路,以草产业引领生态畜牧业发展。目前,该乡已组建家庭牧场500多个,参与农民达700多户,带动了周边乡镇和临近县区草畜业的发展。
蔡口集乡在“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保障”:即贫困户还款增收有保障、专业化服务有保障、壮大集体经济有保障。贫困户将2~5亩土地留作口粮种植地,其余全部纳入合作社种草,每亩苜蓿按市场价保底回收。另外,贫困户每年还有基础湖羊分红5000元。同时,国瑞草业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专业种草、收割和打捆等一条龙服务,确保了贫困户家家有收益。此外,蔡口集乡各行政村整合互助资金,集体购买旋耕机、打捆机等大型农机设备,以机械租赁形式入股,年均分红5万元。
在蔡口集乡的带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草业革命”正在庆城县全面拉开,家家种草、户户养羊、家家都住小洋房,将成为山区乡镇的新图景。蔡口集乡党委书记李霞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今年底,全乡将稳定脱贫2029人,2019年有望实现全乡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