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四川省泸州市抽调该市各机关、学校、医院精干力量组成泸州市第四批援助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工作队。28名援藏干部,远离家乡暂别亲友,克服高原缺氧,克服生活上的不习惯,踏上援建之路。两年时间,他们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借智借力,用实际行动和卓越成效,诠释了“援藏”二字的丰富内涵。
“邹县长,希望你帮忙把乡里的土豆卖出去。”2016年9月,工作队刚踏入稻城,省母乡乡长甲他更确就带着万般无奈,向工作队队长邹冰抛出了“烫手洋芋”。当初,省母乡动员群众大力发展土豆产业,如今土豆销售成了大问题。
“是否可以考虑在稻城建一个土豆粉厂?”队员游丽萍调研后发现,土豆深加工是一条出路。很快,建厂提议得以通过并迅速付诸实施。由于稻城特殊气候原因,每年11月左右所有工地都要停工。为了抢在全面停工前完成土豆加工厂主体工程建设,援藏队员每天天没亮就到施工现场,晚上9点多才返回住地。
2016年10月15日,甘孜州第一个土豆粉厂设备到达稻城;2016年12月18日,稻城县省母乡土豆粉厂——稻城第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厂,开机试生产。从厂房场平到土豆粉试生产,仅仅48天。泸州市第四批援助稻城工作队用48天创造了“泸州速度”,向藏乡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邹冰说:“把土豆加工成土豆粉和条粉后销售,藏民每亩土豆可以多增收500元。”
然央村位于稻城县东南部,距县城约5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藏族村落。传统的石头藏房依山而建,有高差、有草甸、有溪流、海拔低,并且处于稻城亚丁旅游环线之上,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去年5月,邹冰和队员偶然经过然央,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
当年6月,“藏寨新村换新颜,依托旅游拔穷根”的脱贫计划,在然央实施。秉承着“在不伤害古村落本底颜色”的情况下,然央村开始实施“五改三建”工程,着力改善传统藏房生活环境,提升居住质量,积极推动藏房向客房、民房向民宿转变;美化村景,重点整治环境卫生、打造节点景观、新建步游道及休憩设施,积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通过庭院美化、村道绿化、边坡彩化,为然央村添彩着色。
“现在房前屋后鲜花环绕,很开心。感谢泸州援建。”村民拥措见人说泸州援建干部好。村长阿友布呷的新居整修成了小有名气的“阿扎小院”,成了村里第一个开民宿的人。5月14日,阿扎小院开张营业,8间住房客满。从早到晚,阿友布呷脸上满是微笑。目前,然央新村主体建设基本完成,已能开门接客,全村能增收10万元以上。
在泸州的援藏干部中,除了有行政、专业技术干部,还有教师和医生。教育医疗帮扶是当地群众最渴望的。援藏期间,来自泸州市人民医院的骨科主治医师王利洪和来自叙永县叙永镇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刘斌等援藏医疗队员,来到稻城县中藏医院,将原有的清创包、手术刀、康复理疗仪器等医疗设备和器材挨个找出来消毒处理,让它们有了用武之地。
当地颈肩腰腿痛疾病非常普遍,稻城县中藏医院无康复医学科,无法进行针灸理疗等有效治疗。王利洪当即做出决定——开设康复医学科,利用以前闲置的康复设备,承担起康复医学科门诊病人的诊断、理疗等基础工作,同时开展穴位埋线、中药涂擦治疗等新技术新业务。而刘斌则带领着当地的三四名外科实习生,在手术台上手把手的传授外科缝合、做肛肠手术等知识和技术。
两年时间里,王利和刘斌在稻城县人民医院和稻城县中藏医院办起了学习班,手把手地耐心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针灸、按摩、心肺复苏等临床操作培训,内容涵盖《颈椎病治疗办法》等课题,参与医护人员达近1000人次,先后为两个医院培养了扎西泽仁等10余名优秀人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稻城群众的健康保障打下了扎实基础。
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卫生院院长罗康明说:“他们的到来填补了藏医的空白,给老百姓们缓解病痛带来了方便,也为我们医院针灸理疗、外科等科室起到了导师的作用,为我们培养了人才,为健康稻城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