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京山县历来重视生态建设,素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的美誉。早在1984年,该县就开启了生态农业建设,1999年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2015年,京山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县。2016年,升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7年9月,成为环保部公布的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今年5月,京山相继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京山)网球节、2018年中国(京山)国际观鸟节暨“太力杯”中国(京山)第十一届野生鸟类观念摄鸟大赛活动。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京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为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县生态办牵头,镇(区)和部门履职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体制机制。2015年以来,该县先后安排生态项目80个,投入资金52亿元,已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镇14个,市级以上生态村338个,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酒店共360个,绿色家庭1.6万户。
京山还加强河道和水库管理保护,全面推行建立三级河(库)长制体系,覆盖全县32条河流、220座水库。连续六年在省级生态环境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稳中有升,水环境功能区考核全面达标,连续五年获得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奖。
全面保育自然生态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京山一直在做的事。目前,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4%,森林覆盖率达到45.13% 。
健全生态安全体系。京山建起了北部大洪山森林生态屏障区,形成中部百里生态画廊、中南百里产业文化走廊,构建成环中心城区山水生态圈、南部中国农谷农业生态保护圈和东北有机农业发展圈,打造出京山河、永漋河、大富河、滶水河和漳河五条水网,以及六类国家级保护区,包括自然风景名胜区、森林(湿地、地质)公园和观鸟基地。
维护生物多样性。组建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和专业监管机构,初步建立野生动植物物质资源库,建设观鸟基地36处,建立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等7个保护小区,有效保护了重点保护物种。目前,京山县内植物1930种,野生动物608种。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在全县范围加强危险废物监督管理,重点监管涉危涉重企业,严格实行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制定并落实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杜绝重、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同时,严格养殖业“三区”即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管控。目前,已关停禁养区规模养殖场330家,综合利用和治理达标680家。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京山还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产业经济由传统向智能化升级。京山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聚焦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食用菌精深加工4个特色园区建设,3平方公里智造小镇初具雏形,全县33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45家实施“机器换人”。
资源粗放利用向集约节约化转变。京山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在控制目标值以下,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达到83.6万元/亩,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2家,通过审核比例达到100%。
产业线型向循环方向发展。该县充分利用农业秸秆发展食用菌和有机肥生产产业,建立秸秆区域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新模式,推进秸秆燃料化、基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四化”利用。大力开展规模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和污染减排工程,建立畜禽规模化养殖废物综合利用中心25家,改造提升规模畜禽养殖企业350家,支持250家分散饲养场向山区集约养殖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