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出“三心”换兴旺

永远兴旺,这是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4.5万名群众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然而,由于疾病和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等因素,导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94户,至今仍有139户、405人尚未脱贫。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永兴镇党委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和限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决策部署,创新探索“三个一”工作法,帮扶贫困户持续增收。

走访入户 量出责任心

5月29日,万狮桥村贫困户舒大宗正在院坝里晒油菜籽,忽见自家的小狗跑出去迎接客人,原来是结对帮扶的永兴镇党委书记马中学又来走访了。

舒大宗一家6口,3人患病。因病致贫,让老舒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这时,马中学主动来到他家,还与他签署了《帮扶协议书》。这个家庭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病人一天天恢复健康,老舒的爱人7月份即可就近上班,每月会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还包吃住。

“扶贫要精准,不上门看实情、听实话,怎么行?”马中学的话很实在。5月份以来,该镇170多个镇村干部连续7天,对全镇9个村(社区)共计594个贫困户全覆盖走访,并走访了3150个非贫困户,通过院坝会等形式了解他们的需求。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现实情况、自身需求、适合产业、发展方向等信息被全面收集起来,经过汇总分析,为每一个贫困户量身定制的脱贫方案就此诞生。

手绘图表 铸就决战心

脱贫,是一场必胜的战役,永兴镇精准扶贫打的就是挂图作战仗。全镇9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手绘一张作战图,把贫困户的分布状况、产业布局,完全标注在这张图上面,不仅对每一个贫困户有详细的掌握,更能直观了解该村以及全镇的脱贫情况。

汪庄村村委会办公室,驻村干部陈德先指着摆放在办公桌上一张约1平方米的图纸说,每个区域都有一根箭头指向手绘图的四个角落,在箭头末端密密麻麻写满针对这个区域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计划。

55岁的周厚福是这次创新工作机制的受益者,在驻村工作组的走访了解中,因其女儿肝损伤严重,治病欠下的账也越来越多。驻村工作小组在了解他家的具体情况之后,将他家纳入图表上的限期脱贫户,还介绍他到附近建筑工地上班。包吃住,每月近3000元的收入,让这个家庭脱贫了。

一张张手绘图,既是对走访信息的汇集,更是一个个驻村工作组给镇党委立下的“脱贫军令状”。

扶贫“赶场” 干群心连心

在走访和挂图分析中,马中学发现,65%左右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他们外出务工困难,最适合的就是在家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恰巧城里人需要的正是各种正宗土货。

永兴镇党委通过发放种苗、传授无公害种植技术等引导,各家各户的散养土鸡土鸭小有规模。

特色养殖星星点点地发展起来了,但销售怎么办?

永兴镇把集市设在贫困户家门口,邀请需要土货的城里人上门收购农副产品,让双方得到实惠的同时,还方便城里人就近到大圆洞、黄庄等地休闲游。

扶贫“赶场”应运而生。该镇立即设置永兴、毗罗等4个扶贫赶场点,主动对接双福、珞璜等工业园的落户企业,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吸引珞璜伟星管业等企业职工前来赶场。

农产品质量如何把关?该镇机关工作人员在定期走访时,督促贫困户采取无公害种植和养殖技术,确保每一粒粮食和每一只鸡鸭都是正宗土货。在加工环节,永兴镇实行集中屠宰、货品编号、挂牌销售、登记在册。城里人发现买回家的农产品有质量问题,可准确追溯来源,随时反馈。经核实之后,受到投诉的销售者将进入“黑名单”。

“把市场开到家门口,省时又省力,方便又实惠。”5月13日的扶贫“赶场”,谢家村4社周德华一人就实现销售收入2930元。

责任心、决战心、干群心连心,永兴镇正在实现“永远兴旺”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