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慈孝文化破解三大社会发展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东南沿海省市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却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表现在家庭中,儿女不孝、甚至打骂父母;兄弟因财产纷争而吵上法庭……诚如孟子所言: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浙江省仙居县委领导深刻认识到,这些现象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难以实现。

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仙居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专门成立“慈孝仙居”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把传承发展慈孝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致力于把仙居建设成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全国道德文明高地”。

主要做法有,一是通过深入挖掘仙居慈孝文化传统,使传诵千年的慈孝人物、陈列在祠堂的慈孝事迹等活起来。二是组建“慈孝宣讲团”、开设“慈孝大讲堂”等,确保慈孝理念内化于心。三是开展慈孝之星、慈孝家庭等“寻找最美仙居人”评选活动,宣传其感人事迹。四是开展“慈孝学校”“慈孝机关”“慈孝村居”“慈孝企业”创建活动,形成全民践行的生动局面。五是通过建立慈孝基金、开展慈孝志愿服务等方式,解决“养老育幼”两大社会难题。目前,全县已建立县、乡、村三级慈孝基金近5000万元,志愿义工1万多名。六是完善激励机制,以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回报“最美人物”、引导社会风气,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七是强化约束机制,将慈孝要求纳入各项制度中。

3年的实践证明,“慈孝之乡”创建活动深受百姓欢迎、上级肯定。如今,慈孝文化深入人心,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好人善行层出不穷,干群关系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仙居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并荣获第三届“浙江孝贤特别奖”。道德品牌的软实力还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效益”,仙居县连续5年在台州市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慈孝文化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仙居模式”破解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入手?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以慈孝为始,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仙居建设慈孝之乡的成功实践(以及在全国各地兴起的以慈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证明,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从慈孝入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仙居推广慈孝文化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家庭不接受,没有一个单位不欢迎”。“父慈子孝”推广开来,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互爱,这样才能建成古人所谓的“大同世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

二、以慈孝为本,实施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有规律的。就其先后次序而言,百善孝为先,道德教育必须以孝道教育为根本。正如《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人生在世对自己恩德最大的无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一个人不孝父母,就会以“利害”原则为人处世,这样往往会导致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所以古人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提醒。《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论语》亦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心是培养仁爱之心的原点。

三、以慈孝为魂,创建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绵延至今,生生不息?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周文王的母亲太妊非常重视胎教,做到了“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正是因为孩子在家庭中接受了慈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言传身教,才使他走向社会时成为了文质彬彬的君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国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在《论语》中,孔子把“富之,教之”作为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正是这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理念使得中国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保持了和谐统一的局面。

伦理道德的教育具有法律和监督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道德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第二可以避免“民免而无耻”(《论语》)的现象,即人民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免于做坏事,但是没有羞耻心,甚至还以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为荣。第三可以避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的现象,即法律的条款越来越细致,但是违法乱纪的人却依然众多。第四能达到高于“不敢欺”“不能欺”的“不忍欺”(《史记》)的治理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伦理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实际上,西方的社会治理也是靠“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由于宗教教育的熏陶培育了西方诚实守信的公民素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一些制度搬到中国会产生“异体移植”“水土不服”的弊端。

而仙居慈孝之乡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正是因为治理模式契合了中国传统注重道德教育的伦理文化特点,强调道德教育始于家庭,以慈孝为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居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仙居慈孝之乡的成功实践证明,在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唯有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才能破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