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是近年来媒体推出的概念,最近又新增了“后高考经济”概念,比如,不少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加入围绕诸如旅游等的消费,极端的有花12万元去看今年的世界杯比赛,让人啧舌。想想再过两个月高考揭榜时,各种谢师宴、庆祝宴,以及被录取考生的入学消费,还会掀起一轮“后后高考经济”,这或许就是“高考经济”的全部。
放眼全世界,“高考经济”当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毫无疑义,有需求就会有消费,就会形成市场,因此每年围绕高考而产生的消费,媒体给出的数字是“千亿级市场”,这应该还是个保守的估算。从高考补习到填报志愿咨询,从进口保健品到2B铅笔,种种市场,有负责任的媒体在批判,或者说是疏理这一非理性经济现象。其实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这种消费事例,就已经足以引发思考。高考本应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以现在社会的教育水平,绝大多数人从小学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可以一直读到高中,然后一些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还有一些人另行择业创业,平常的过程中独有高考形成大规模消费市场。
“高考改变命运”的口号被叫得越来越响,光怪陆离的“高考经济”现象背后正是这个口号在发挥作用。高考改变什么命运?为什么一定是要高考改变命运?值得深思。一个是能够支付12万元让孩子去看世界杯的家庭,另一个是即将面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要为孩子凑齐学费的家长,他们各自经历着怎样的命运,他们未来将要经历怎样的命运,高考真的可以改变后一个孩子和他父母的命运吗?党的十九大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将是长期存并且在需要不懈奋斗去解决的,因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律和“学而优则仕”的陈途,不应该再成为今天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只有让高考回归正常,才能使“高考经济”不再困扰社会和更多的普通人家。
因为当家长们热衷于把金钱投向自己的孩子、投向自己的未来时,整个社会也在做无收益资源消耗,每逢高考季全社会齐动员的场景历历在目,这样的投入莫不如投到我们的教育本身更合算。
教育和经济密切相关,只有理性的教育才能唤回社会的理性,引导理性消费。“高考经济”折射得是千百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近千万考生拉动千亿元市场,考生人均投入万元以上,是因为他们坚信挤过独木桥就一定有“钱途”、有回报。如果非要说教育是有功利目的的,那也是指教育能够启迪人们心灵和智慧,而不应该成为人们算计投入产出而形成的简单经济逻辑。用大量的金钱做不恰当的投入,急功近利的思维指导非理性消费,更不要说带给那些尚不富裕家庭学子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且不遑论发达世界上国家教育投资的目的,以及学校存在的意义,作为学生,进入学校只为学习而去,父母的思维和投资也仅限于此。也正因此,才不乏学子辍学创业成就伟业,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获取成功的事例。
在现实中,仅靠高考一途成为所谓“人上人”的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人没有因为考上大学而“飞黄腾达”,大多数超级投入也并没有换回超额回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需随之进步,正确识别接受教育的目的,回归理性教育投资。到那时,“高考经济”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