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培育具有绥化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绥化抓住产业不动摇,一产抓融合、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围绕“1+4+N”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千百十”工程,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新增十亿级企业2个。绥化始终抓住大项目不放松,牢牢抓住已经落地和即将落地的浙江新和成、北林象屿生化、肇东中粮酒精扩产等大项目,其中新和成项目将于2019年9月试生产;集中打造绥化、肇东、青冈三个百亿级玉米产业园,经过三年努力,玉米加工能力将达千万吨以上;突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点在生猪、大豆、蔬菜精深加工上发力,积极构建蔬菜、生猪、肉牛、乳品、大豆等产业集群;做大绿色食品产业,树立大粮食观、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推动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转型;抓住主食产业化机遇,以休闲、即食、营养保健等终端食品、功能性食品为方向,重点引进10个以上国际国内名企。绥化坚持从基地到加工全程绿色生产标准,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第一支柱产业,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0%。
扎实推进精准招商。绥化重点围绕农牧资源精深加工、松花江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兰明青望海”蔬菜产业扶贫经济带、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招商,签约项目增长20%,每个县(市、区)引进超亿元项目20个以上。绥化积极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扩大朋友圈,壮大海伦中际、青冈赛美、明水壹丰等出口企业,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广东湛江等地区合作,在产业发展、园区共建、异地农业开发、先进管理理念共享等领域寻求突破。
积极参与“大齐绥”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绥化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7%。绥化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兴市,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寒地黑土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持续放大寒地黑土第一优势资源,实施“寒地黑土+”双品牌战略,以优势区域品牌嫁接域外知名品牌,把寒地黑土品牌做成金字招牌;在黑龙江省内主要公路、机场、铁路等重点区域,统一对绥化进行多维度的宣传。通过积极培育、充分利用地理标识和驰名商标,扩大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绥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绥化科学制定规划,加快农业强市建设,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推进三产融合,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第三产业,发挥农业接二连三功能。绥化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高标准、高水平的示范性田园综合体,建立田园休闲养生养老场所10处以上,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要求肇东市在沿松花江68公里区域、兰西县要在榆林镇率先破题,调优种植结构。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优玉米、增蔬菜、上饲料、精杂粮,打造全国有名的“好吃米饭”生产基地、鲜食玉米产业基地、优质有机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北菜南销”核心区和寒地黑土绿色菜园核心区。
高效整合有机食品资源。绥化要求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高水平有机农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分别增长3.8%和8.7%,鲜食玉米面积发展到60万亩;全力建好“兰明青望海”蔬菜产业扶贫经济带,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在县、基础在乡村、主体在合作社、支撑在项目;在设施建设、技术支持、市场推广、规模生产、品牌培育上加大力度,重点发展种子、育苗、物流、观光体验、精深加工、机械制造、仓储运输、科技信息八大产业,推进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单一生产向融合发展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筹建中国北方鲜食玉米交易中心。
绥化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通过项目,把基地、贫困户、市场和其它产业串在一起,形成集约集群效应。着手把兰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把望奎建成全国重要的蔬菜种子培育基地,并在其它县(市、区)以相同模式发展蔬菜产业;突出抓好农产品营销,实现“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常态化,不断创新丰富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促进实体店与线上销售融合,建成永远不走的“大篷车”。以五谷杂粮南下,促农业订单北上。开展蔬菜下江南专场,进一步整合品牌,突出打造寒地黑土品牌,进一步扩大在全国影响;深化与恒大粮油合作,在三线以上城市建设寒地黑土、恒大双品牌直营店、体验店20个;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购销关系,蔬菜订单达到60%以上,主要农产品订单达到50%以上;启动农高区建设,2018年创建省级,2020年创建国家级,努力打造成“引领龙江、服务绥化、辐射松嫩”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
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实施质量、科技、标准、规模、品牌五大提升行动,加快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设“八大畜禽养殖供应基地”和“五大畜产品精深加工区”。促进牧原、双胞胎等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长林、大庄园、亚欧牧业等全产业链建设,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继续推进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完成阁山水库二期截流,做好十六道岗水库和阁山灌区前期工作,开展中小河流和呼兰河治理。“三减”面积增加140万亩,植树造林12.8万亩。
美丽乡村与环境整治、循环农业、“厕所革命”统筹推进。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按照干净、整洁、美丽的梯次标准,有层次、有顺序推进。坚决打好秸秆综合利用攻坚战,充分发挥好国家和省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几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还田离地、压块站建设、饲料化上重点突破。将秸秆堆肥与“厕所革命”、可降解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统起来抓,秸秆综合利用率由49%提高到75%。农村柴草垛一律出村,其中消灭柴草垛村达到30%。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攻坚战,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开。村屯垃圾定点堆放、集中处理,全市将解决665个自然屯饮水安全问题。每个县(市、区)都要探索启动1个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培育宝山、卧里屯等6个省级特色小城镇。
抓住农民增收,向调整种植结构要收入、向发展农产品加工要收入、向农民创业就业要收入、向发展庭院经济要收入、向发展乡村旅游要收入,形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新机制。绥化将通过努力,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朝阳产业,让农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体面职业,让农村成为更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