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文化做成经济亮点

山东青州有着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促进青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青州市不断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培植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市级文化设施镇村共享

日前,云门剧院为谭坊镇刘君台村的老百姓送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除了传统戏曲,融合新时代新精神的各项主流宣传也被编排成小品、快板等脍炙人口的节目。这样的文化惠民演出,青州每年要往乡村输送1000场。

近年来,青州市把“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作为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让更多基层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发展成果。为了保证文化惠民演出的顺利开展,青州相继制定下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办法、文化惠民演出实施方案、政府采购公益性文艺演出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演出任务、演出标准、演出流程、演出经费、演出考核等各项工作制度。同时,拿出专门财政资金对“文化惠民”演出工作重点投入、重点建设、重点奖励,先后支出市京剧团、优秀民营文艺团体以及地市级以上文艺院团演出资金3600余万元。

让村民享受市级文化服务的还有“全民阅读直通车”惠民活动。不久前,何官镇的王寿东去市里新华书店办了张全市通用的借书卡,并且没花一分钱就借到了两本自己倾心已久的书。“全民阅读直通车”活动,实现了全市家庭直通、个人买借直通、馆际联盟直通、城乡互借直通四项阅读直通,不仅简化了办卡流程,打通了城乡阅读壁垒,还将部分书店、高校图书资源纳入全民互借共享,激发了全民阅读积极性。目前,市图书馆已“买单”图书5.8万册,投入金额130万元;与13个镇图书馆实现联网对接。20个村、社区确定为“全民阅读”示范点,青州也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示范县(市)。

传统乡村文化也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发扬光大,青州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文化线索进行普查,全面挖掘青州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建立起青州非遗数据库,并配套建设了非遗博物馆、非遗传习坊,专门用于非遗的表演和展示。青州还专门成立了非遗文化艺术团,每年拨付专款120万元,组织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在范公亭公园等10处旅游景点,进行货郎、捏面人、竹编等30项民间艺术及扑蝴蝶、挫琴、八角鼓等15项非遗项目展演,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

完善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也逐渐建立,为乡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在城区,先后投资8000万元建设新图书馆,投资4000万元建设新文化馆,投资1.5亿元完成云门剧院提升改造,市图书馆、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并免费向全市市民开放,青州市艺术馆群、青州美术馆等一批新规划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在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呈现新面貌,镇街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100%。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