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霍城县果子沟牧场牧业村位于北天山山脉的科古尔琴山下,距县城43公里,以畜牧为主导产业,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8.3%,是自治区级贫困村,2016年整村实现脱贫摘帽。
牧业村有何“治贫”药方?记者走进牧业村实地探访得知,原来牧业村脱贫源于当地农牧民积极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在霍城县委宣传部驻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通过劳务输出、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增收致富。
28岁的吐逊古丽·乌拉克是牧业村哈萨克族村民,家庭条件比较差。由于吐逊古丽国家通用语言不错,沟通上不存在障碍,4月初,“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到吐逊古丽家,鼓励吐逊古丽参加劳务输出,给村里人做个榜样。5月8日,记者见到了脸上洋溢着自信笑容的吐逊古丽。她说:“劳动最光荣,我参加劳务输出早晚车接车送,4天就挣了2000元,孩子在学校上学,吃饭有老师照看,我和丈夫努力哈力·木拉提别克外出务工不用愁。我们不能‘等靠要’,要靠自己去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外出务工回来后,吐逊古丽第一时间跟村里人分享出门打工的心得,她说,下次有机会劳务输出,她要第一个报名。
38岁的多里坤·恰尔玛旦在5月7日的升国旗仪式中也和村民分享了自己的勤劳致富感想。多里坤是牧业村里的党员,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资深劳务经纪人。因外出务工比较多,国家通用语言说得很是流利,“访惠聚”工作队鼓励他利用自身优势,担任村里的劳务经纪人一职。于是,多里坤凭借自己外出务工的经验,带领同村村民走出家门,成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领头雁”。
据牧业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钟新明介绍,为了开展好劳务输出,增加群众收入,“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探索村党支部+农牧民党员+富余劳动力的模式,通过入户登记用工需求,了解掌握每家每户劳动力情况,给农牧民算经济账,引导低保户、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增收致富。同时,后盾单位霍城县委宣传部积极与天西林业局、路政管理局等用工单位对接,联系务工需求,工作队积极挖掘培养1名农牧民党员作为劳务经纪人,带动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4月初,在工作队、村“两委”的积极协调下,促成了180余名农牧民到果子沟山上种树,平均每天每人收入300元。目前共实现劳动力转移200余人次,共增收17万元,人均增收850元。
“我要主动求学,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拓宽就业渠道。农牧民夜校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发展庭院经济,工作队、住户干部们帮着我合理规划、美化庭院,想到既能吃上绿色无污染的新鲜蔬菜,又节约了家里的生活支出,真是一举两得。”米叶斯沙尔·亚尔买买提说道。她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但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下足了功夫,主动参加夜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3个月的时间,她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不会写、不会说到自己写演讲稿。
除了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发展好庭院经济也是牧业村重要的脱贫的重要举措。该村让贫困家庭在劳动就业转移之余,利用自家的门前屋后发展家禽养殖和种植蔬菜、林果苗木,既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增收,又提升了群众文明水平。如今,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牧业村有100户哈萨克牧民开始发展庭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