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宁的日子

援疆一年多了,总想写点东西,但又无从落笔。随着援疆结束的日子渐近,有太多不舍和值得回忆的东西。此刻,在最后一次回伊宁的航班上,在离大地三万英尺的距离,一年多的援疆经历,如电影般在脑海里反复播映。

犹记得2016年年底刚接到援疆任务之初的激动与兴奋,可以圆一个青年时期的美好梦想,可以完成一项神圣而有意义的历史使命;更记得兴奋之余的历历现实,父亲心脏支架手术刚做完,病情还没有稳定,突发老年痴呆的母亲常常叫错我的名字,更有爱人为我为家庭所做的事业牺牲……一年半的时光,所有的纠结和不安,理想和抱负,都在生活的大熔炉里淬炼,让我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初到伊宁已是午夜时分,清冽的空气,繁星点点的夜空,一扫旅程疲惫。2小时的时差,早晚超过10度的温差,充满异域风情的人群,提醒我这是伊宁;解放路宽敞的大街繁华的餐饮,不眠的霓虹灯,又仿佛回到南京。驻足伊宁街头,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穿越”这个字眼。我的思绪在穿越中应接不暇,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来回切换。

在喀赞其里,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巷道,听着商贩在卖力的叫卖,看制鞋、制琴、制马具的匠人传承传统手艺。宽敞的院落门口总会有几个悠闲的维族老汉和大妈在一起聊着天,时不时报以友好的微笑。常常从五颜六色的大门里跑出一帮孩童,嬉戏着打闹着,看着拿着相机的人会很有礼貌的用汉语说“你好!”摆出各种姿势让你拍个够,然后亲热的围着你看相机里的照片。

从伊宁东边走到西边,画风渐变。各式各样艳丽色彩的院落被高楼大厦取代,民族服饰的人群渐渐变身现代时尚男女,他们匆忙的脚步里透露出城市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活力。每次看到那些背着相机戴着遮阳帽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游客,我就好想上前说声你好,骄傲的为他们介绍汉人街的由来、喀赞其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

这里的历史和中原大地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这里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国,换来边疆数十年的安宁,也给游牧民族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更有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行程万里,戍守卡伦抵御外侵,为维护国家疆域完整付出重大牺牲;这里有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兴修水利,变沃土为良田,更有左宗棠抬棺进疆“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豪情壮志收复国土。

这里的天黑得很晚,下班后可做很多想做的事情。漫步伊犁河边看那伊犁河水一路向西流,金色的晚霞洒满整个河谷,一个人静静去享受那一片静谧,戴着耳机听着赵雷的《成都》,仿佛时光就此凝固。随着那悠扬的节奏,心里总会泛起层层涟漪:

让我醉意朦胧的,不止是伊犁的酒

让我留恋忘返的,是花城的美丽邂逅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

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心中的执着

启程只是在昨天,援疆是青春的梦

从此万里的奔波,使命牢记心头

在这座边境的小城里,有我的追求

伊宁,从此以后,爱上你

让我在伊犁河畔再走一走

看那欢腾的雪融水一路向西流

巴音布鲁克天鹅已飞回,天山红花满山头

绿油油的草甸在呼唤,赛里木湖显温柔

分别会是在七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初春温暖的清风,亲吻着我的额头。

这座明媚的小城啊不舍去分手

伊宁,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伊宁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耳边回荡弹布尔的琴声,眼前飘舞艾迪莱斯的绚烂

走到杏林的最深处,坐在亲戚的小院门口

这里的人民公仆一直在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奉献着。入村住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宣传党的政策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已成已成这里工作人员的日常。这里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画面。

身为一名援疆医务工作者,看着自己带出的徒弟独自胜任了手术,看见出院的患者及家属脸上洋溢的开心笑容,看见业务培训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见下社区义诊送医送药送去党和国家的温暖时老百姓激动的泪水,我为能和他们一起建设美丽和谐的伊宁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年来,得到了太多太多,积累了经验,沉淀了心情,净化了思想,锻炼了能力,更大的感受是对党和国家对新疆政策的更加深刻的领会和理解,在援疆的道路上我无怨无悔。

作者简介

陈洪波,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就职于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2月受南京市委组织部委派赴伊宁援疆,在伊宁市人民医院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