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飘过万亩香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片区,以“流水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有“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经济林先进县”等美誉。

玉屏近年来将油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以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带动的原则,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流转两种方式,以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为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玉屏人工栽培油茶已有近500年的历史。1958年,玉屏茶油产量居全国县级油茶产量的第二位,同年12月,获国务院颁发的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的“油茶之乡”的锦旗。目前,玉屏有油茶林总面积20.7万亩,其中新建油茶基地8.7万亩,涉及贫困户3425户、11268人,2017年油茶投产总面积15.4万亩,油茶产值1.4亿元,油茶农户均增收917元;2018年新造油茶2810亩,带动贫困户62户、172人。

为抓好油茶主导产业发展,玉屏成立了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与大连民族大学签订了油茶产业技术攻关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玉屏油茶产业发展。

多年来,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和没有自己的优良品种一直困扰着玉屏油茶产业的发展。2014年,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阮成江带领油茶博士团队进驻玉屏后,实地采样、分析数据,从上百品种中“筛选”出24个适合在玉屏等武陵山片区大面积推广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高产、稳产、抗炭疽病的优良品种,含油量均在60%以上。当地大面积推广后,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300万株。

5年来,阮成江和他的博士团队先后100多人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到油茶攻关专项科研经费610万元,先后组建了油茶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等科技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攻克油茶“大小年结果”“重大病虫害”防治难题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今年,玉屏油茶育苗中心在原有100亩的基础上,扩建育苗基地200余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育苗基地300余亩,预计年生产油茶良种苗木2000万株,实现产值7000万元,可带动当地农户3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20人。

在朱家场镇鱼塘村、胡家湾村和詹家坳村,一片片经过“高枝换冠”的油茶林焕发出蓬勃生机,一棵棵郁郁葱葱的老油茶树挂满油茶果。鱼塘村老村干部姚源明说:“我家的老油茶林,由于品种老化,以前一亩地只能产3公斤油,自从博士团队改造后,现在一亩地最高可以产茶油50公斤,增收3000多元。”目前,玉屏正在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重点对玉朱公路沿线、油茶园区内集中连片区域的低产老油茶林进行“高枝换冠”,建设“高枝换冠”丰产示范园1万亩,年产值达7500万元,分3年完成。

2017年,鱼塘村、胡家湾村和詹家坳村的老油茶林大面积丰收,收获油茶果6万公斤,农户的油茶收入达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看到老油茶林又成了“摇钱树”,纷纷回来主动承包或管护油茶林。玉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红春介绍:“按目前情况,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有望能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油茶盛果期可达70年到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

铜仁市委常委、玉屏县委书记王俊铭说:“国家民委派驻玉屏的联络员找准了脱贫攻坚中的精准扶贫发力点,提高了老百姓种植油茶林的积极性。县里已将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积极与大连民族大学开展油茶科研合作,力争在2020年全县实现油茶面积25万亩,油茶籽产量1000万公斤,产值2亿元。”

玉屏还将采穗圃打造成市民休闲旅游基地,等时机成熟采穗圃群众又能得到旅游收入分红。王俊铭充满信心地说:“今后玉屏利用油茶四季常绿,花色浓艳、花果同期等景观特点,规划建设油茶特色小镇、主题公园、油茶观光园和体验中心等,整合休闲健身、户外运动、科普宣传、农耕体验、文化展示、农家美食等乡村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