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西高山下一个江南小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运用到乡镇企业的建设上,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改革之乡”。今天,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继续发扬改革精神,在创新中奋发,在富民的同时,打造福民小镇,揭开了“改革之乡”的新篇章。
“一包三改”是当年堰桥的改革创举,即在乡镇企业实施经营承包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此举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开创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改革新局面。
当年“一包三改”亲历人原堰桥乡乡长高锦度说,1982年11月,堰桥乡在公社服装厂进行改革试验,1983年全乡正式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全乡农副工业总产值6828万元,商业销售总额6404万元,社员人均收入504.51元,1984年成为“亿元乡”。
新时代下,堰桥街道传承改革创新精神,赋予“一包三改”新内涵:一包为干部岗位责任包干,把具体任务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三改为改观念、改作风、改作为。堰桥街道通过强化新“一包三改”,让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该街道完成工业总产值182.5亿元,服务业纳税收入13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83.08亿元,财政收入15.07亿元。
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说:“堰桥大力推进百姓最关注、最迫切的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切实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加快项目推进,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走进堰桥老镇区,大街小巷井然有序,老旧的居民楼“披”上了精美的木质格栏,散发着浓浓的吴韵风情。街道办负责人介绍,2013年起,堰桥街道成立老镇改造指挥部,聘请南京大学规划院和上海设计院,根据吴韵文化特色,制定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改造方案。这次大改造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了镇区立面出新、店招整治、管线入地、道桥改造和重点节点景观建设以及建筑改造5大工程,成了惠山老城镇的改造“样板”。今年,又请无锡规划院、无锡园林设计院、南京林业大学做了新一轮的规划升级,进一步提升街道建设品质。
穿过老镇街道,来到堰桥街道西漳地铁管委会,走进西漳河公园,葱郁的树木、文化气息浓厚的各式建筑、养蚕基地、九曲十八弯的幽静处,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也是附近居民休闲摄影的“网红地”。每当夕阳西下,村民漫步其中,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河边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
城区内,是祥和美满的生活氛围;科技园区里,一排排企业,彰显着堰桥街道的实力。毅合捷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和制造汽车和非公路车涡轮增压器系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产值可超亿元,其中70%出口国际市场。毅合捷为当地解决了不少就业,与街道相关部门的相处也很融洽,一起组织乒乓球联赛,还积极参与街道组织的志愿活动。街道还建立了企业微信群,随时分享政策信息,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企业发展环境良好。
新民村73岁的杨善生感慨:“过去的日子真的太苦了,如今土路变成了沥青大马路,村子干净整洁,我还住着小洋房,政府每个月还给2000多块钱,白天我出去做做志愿者,帮帮别人,晚上玩玩手机,看看微信,转发转发朋友圈,日子过得太幸福了。”
如今的堰桥,一场场民生盛宴正在上演,把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百姓富,更让百姓福,堰桥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改革为民、品质生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