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新理念 落地有实招

服务新理念 落地有实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山东潍坊农商银行系统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牢牢把握习总书记乡村“五个振兴”重要论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智慧金融,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链条最短、最贴近一线、最富艰苦创业精神、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最丰富的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冲锋在前。

信贷创新

助力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为此,潍坊农商银行系统,不断进行信贷模式的创新,努力寻求金融服务与产业兴旺的最佳契合点。潍坊农商银行系统“融易贷”贷款,通过将信贷资金注入,盘活了整条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多方共赢,得到种苗(农资)企业、经销商、农户的一致认可。

山东金百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新品种研发示范、工厂化育苗、现代蔬菜新技术展示及应用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公司。公司总占地800多亩,种苗年生产能力1亿多株。

寿光农商银行以科技兴农为主线,推出“公司+经销商+农户+银行”产业链“无息”贷款模式,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寿光农商银行在金百利公司的38个经销商的助力下,采集了1.1万户种苗定购农户信息。农户购买农资支付货款、种苗公司销售货款均通过农商行办理,形成了资金在农商行“体内循环”。

诸城农商银行针对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整合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财政贴息资金,创新推出“1+N”链条贴息融资模式。

近期,诸城农商银行办理“1+N”链条贴息融资模式贷款1862万元,其中向东方田园综合体、永辉生态农场两家带动主体发放贷款约1590万元,其中财政贴息贷款1390万元;对带动主体链条上下游经销商和农户发放贷款30户、272万元,其中贴息贷款19户、198万元。

金融引导

推进生态宜居

南小王村是青州农商银行帮扶的100个美丽乡村之一。2008年9月,南小王村成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105户村民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由种植粮食改为种植大棚蔬菜。2009年试点建设10个蔬菜大棚时,经测算,需资金100万元,资金缺口76万元。青州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通过联户联保方式为其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南小王村走上了致富路。

在合作社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青州农商银行积极创新信贷担保模式,从传统的房地产抵押到产权贷,从支持散户创业到扶持合作社集体致富,给予合作社尽可能的支持。截至2017年底,合作社社员达380户,资产2263万元,社员分红757万元。富裕起来的南小王村积极完善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居民楼、敬老院,还实现了水电、暖冷气费用,以及赡养费用的全免。

今年以来,青州农商银行发挥金融引导作用,推出农业产业链金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合力共建美丽家园。

党员带动

引领乡风文明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文明乡风,寿光农商银行通过支行行长乡镇挂职、金融支持党员道德模范,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寿光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市委组织部,推出“党员先锋贷”,对全市党员、道德模范等发放,重点支持经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小微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党员,体现和宣扬“党员政治身份就是信用资本”的理念,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全行党建水平,加快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进度,扩大农商行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形象。截至目前,发放“党员先锋贷”355笔、3288万元。

党员郭晓军是寿光市古城街道北冯村村主任。为了改变村子落后的状态,努力发展经济,他与村支书商量,想改良大棚的种植模式,发展合作社。苦于老百姓意见不统一,郭晓军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先搭建新型大棚搞种植。不过,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最大阻碍。

“当时,我手里只有六七十万元,资金缺口相当大。我算了算,建一个大棚就需要二三十万元左右,所以我向朋友借了一部分资金先把大棚建起来。”大棚虽然建起来了,可买种苗、棚膜等的流动资金不够,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难题。

郭晓军说:“这时候我打听到寿光农商银行推出了‘党员先锋贷’,我的条件正符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拿着新办下来的大棚证,向银行提出了申请。”很快,凭着党员的身份和东拼西凑的钱建起来的大棚,郭晓军拿到了100多万元的贷款。更让郭晓军高兴的是,这100多万元贷款,可以循环使用三年,这样就大大缓解了他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

如今,郭晓军经营的合作社年销售收入140余万元,净利润达60万元。受他的影响和带动,北冯村不少村民先后拆掉老旧大棚,翻建新大棚,收入也随着增加不少。看着这一个个硕果累累的大棚,郭晓军难掩笑容,他说:“这几年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不错,经济效益也很好,我准备再流转70亩土地,多建几个大棚,搞智能温室。”

支持“创客”

迈向富裕生活

为支持乡村振兴引入人才扎根农村,寿光农商银行与市人社局对接,安排专人入驻,第一时间获取以大学生为主的专业人才创业信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片包干,一户一档,逐户上门了解融资需求,建立农村“创客”创业档案及融资需求台账,定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多途径解决以大学生为主的农村“创客”资金瓶颈问题,降低他们创业贷款成本,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目前,该行已经发放创业贷款824笔、9523万元。

寿光市古城街道齐炳林与妻子均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夫妻二人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成立了寿光市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齐炳林说:“回乡,不仅是看好家乡的种苗产业市场。更重要的是,搞农业技术,在写字楼和实验室中是不行的,要在实践中观察。”

自创立旺林农业以来,齐炳林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种子的自主研发。依靠专业技术,齐炳林在幼苗培育产业积累了资金。在对市场上的蔬菜种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后,他开始尝试种苗研发工作。由于种苗研发所需检测等设备的一次性投入非常高,私人企业很难负担。此时,寿光农商银行及时与其对接,为其授信500万元,用信200万元,其中1笔100万元的信用贷款,是夫妻双方签字后当天发放,比他行审批放款速度快了近2个月。这笔资金成了齐炳林夫妻二人返乡创业的“及时雨”,为他们解决了创业资金问题。

在寿光农商银行资金支持下,旺林农业研发的多个蔬菜品种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并通过与知名院校及研发机构合作,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截至目前,旺林农业累计投入科研资金800余万元,采用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日本坂田种苗集团等7家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的30余名专家保持合作关系。旺林农业育有番茄、尖椒、黄瓜等10余个类别,以“戴安娜番茄”“英林尖椒”“传奇黄瓜”等品种为代表,年销售种苗2000余万株,营业额达1200余万元。

寿光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向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金融产品徐家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