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的攻坚路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期。隆化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新10年国家燕山——太行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他们按照中央和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部署,制定了“1661”脱贫攻坚战略。

以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为己任的隆化县农信联社,围绕县域特点,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对接隆化县扶贫规划,探索出一条“政银企户保”与“双基”共建相结合的金融扶贫新路径。

1问路——

合力点燃产业致富梦想

目前,隆化县有贫困村150个,贫困户16468户,贫困人口42812人。

发展生产,资金先行。隆化县农信联社工作人员调研发现,辖区一些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发展生产的贫困户的贷款获得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抵押物。

症结找到,如何破解?经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由隆化县委、县政府主导,银行、企业、农户、保险参与的金融扶贫新模式“政银企户保”应运而生。

“政银企户保”依托“5+1”(即“五包一+1”)工作机制,同步开展“一站式”贷前调查和保前调查。“五包一”由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乡镇包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负责人和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负责人,五人包保一个贫困户。人员和农信社客户经理组成“五包一+1”工作组,进行实地贷前调查和保前调查,并向隆化县政府设立的担保中心提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反担保合同,由“5+1”工作组签字,村、乡镇盖章后报担保中心审批。

隆化县农信联社主任李文鹏说,担保中心提交联审监管小组审批,向农信社出具《担保意向书》。农信社根据审批确定名单,进行“信用筛查”,对没有不良记录、符合贷款条件的及时放贷。

2016年3月1日,隆化县农信联社依托小贷中心平台,以“商贷宝”“农贷宝”等系列产品为载体,率先在全省农信系统开展“政银企户保”业务。

“政银企户保”一推出,就受到好评。七家镇南营村村民冯付告诉记者:“我是农信社‘政银企农保’第一笔贷款用户,不需要抵押,政府还贴息,这好事做梦都不敢想。”

冯付夫妇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两个女儿已出嫁,家庭收入主要靠自家承包地里的两个蔬菜大棚。“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全花在医药费上了。要改善生活,必须扩大种植规模。”

扩大规模,需要解决资金问题。“政银企户保”的推出,让冯付看到了希望。他第一时间找到“5+1”工作组,提出贷款申请,经担保中心审核,信用社贷款受理、办理,县联社审批,5万元贷款很快到位。

规模扩大了,效益随之提高。2016年,冯家收入翻了一番,2017年成功脱贫。如今,冯付的蔬菜大棚已扩大到6个。

截至今年5月初,隆化县农信联社“政银企户保”贷款授信3230笔、金额34720万元,累计用信5415笔、金额56874万元。直接放款给贫困户2456户,间接帮扶3241户。

2特色——

产业带动激活一方经济

广阔的地域、良好的生态,为肉牛养殖、设施农业和林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优势,成为隆化“一主两辅”产业。

隆化县农信联社围绕“一主两辅”产业,及时调整思路,在协助散户谋划发展项目的同时,加大对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良好的小微企业,农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等优质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鼓励他们“以大带小”。

凤林养殖有限公司是隆化县有名的牛犊育肥公司,也是“以大户带小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典型。

1998年8月21日,公司法人代表刘凤林以5头牛犊育肥起步。第二年,借助农信社5000元贷款,将牛犊增加到14头。

刘凤林坦言,随着规模的扩大,信贷需求也在不断提高。10万元、50万元、90万元、300万元、700万元。2016年,授信增加到1000万元,一路走来多亏了农信社的支持。

刘凤林是“五包一”成员,带动着24户贫困户。2017年8月20日,通过“政银企户保”得到200万元贷款,授信达到1200万元,授信期3年。

隆化县伟侠家庭农场也是“以大户带小户”的代表。2017年,农场增加蔬菜大棚配套设施,资金出现缺口,负责人杨伟侠通过“政银企户保”从农信社得到150万元信贷支持。

她说,2013年发展蔬菜大棚,通过担保方式从农信社得到50万元贷款。现在贫困户、种养大户,国家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只要符合条件,通过“政银企户保”可以得到5万元至2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如今,伟侠家庭农场发展到307亩、113个蔬菜大棚,带动30多户贫困户。

隆化县委书记陆文龙介绍,全县将产业脱贫作为主攻方向,金融支撑作为重要保障,努力打通农民到银行借贷放款的“绿色通道”。“政银企户保”撬动了社会资本,扶贫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隆化县农信联社主任李文鹏走访种植户

3融合——

推动脱贫攻坚走向深入

隆化县农信联社工作人员走访养牛大户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隆化县农信联社把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作为更高要求,并将此作为新的突破口。

成立于2013年的宝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最初经营饭店和宾馆。2015年,公司法人代表梁海超认为生态观光项目前景广阔,但因资金不足迟迟不能开展。后来隆化县时任副县长贾一青来调研,了解情况后,向梁海超推荐了“政银企户保”贷款。

于是,梁海超找到“5+1”工作组,提出贷款申请,并与贫困户、村委会、乡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了增收脱贫带动协议。承诺使用贫困户贷款额度,作为承贷主体,承担贷款全部偿还责任。

2016年3月28日,梁海超得到200万元贷款,这是农信社第一笔大额“政银企户保”贷款。他算了一下,通过“政银企户保”申请到的200万元贷款,跟正常贷款比,可以节约10万元。

资金注入,项目顺利开展。现在已发展成集住宿、餐饮、采摘、观光一体的生态观光综合园,还带动了24户贫困户。

梁海超生态观光综合园项目顺利进行,得益于“政银企户保”与“双基”共建的深入融合。

2006年1月,河北省农信联社启动“双基”共建工作。隆化县农信联社敏锐地意识到,“双基”共建中农户信息采集涵盖所有农户,这些农村、农户大数据,有利于促进“政银企户保”信贷规模的发展壮大。“政银企户保”因为有担保中心担保,使一些贫困户在“双基”共建信用工程信用评定中有了良好依托,扩大了授信人群和授信额度,对“双基”共建是一种有益补充。

隆化县农信联社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得到县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与隆化县农信联社第一时间成立统筹推进“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隆化县农信联社及相关单位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农村信用社组织实施、村“两委”配合、城乡居民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联动机制,具体负责统筹推进“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乡镇和基层信用社考核。

在统筹推进“政银企户保”与“双基”共建工作中,隆化县农信联社将两者的人力资源、工作内容以及“农信金融便民店”与“农村金融夜校”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还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政银企户保”农业合作贷款联审监管组和欠贷清偿组领导小组,分别负责贷款中对借款人联合审查、资金监管和欠贷清偿等相关工作。

4守成——

巩固扶贫成果细致入微

在全省推进“双基”共建工作现场会上,河北省农信联社理事长王文进强调,努力实现“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贷款模式与“双基”共建的有机结合,切实将“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作为建立信用贷款风险分散和政策机制的具体措施。

实际操作中,隆化县农信联社将细致入微的服务作为重要抓手,确保了扶贫贷款“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东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东山对此深有感触,精准扶贫在全县展开时,隆化县农信联社将自己所在村贫困户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他们的家庭状况、家庭收入、家庭劳动力脱贫能力,并分析建档,据此制定帮扶计划。

为了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王东山借助精准扶贫有利时机,协助大坝信用社在村里动员农户加入合作社,为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采取“基地+订单”种植模式。信用社则对有资金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行早调查、早发放,并进一步简化了贷款手续。

成立“政银企户保”贷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检查工作组,是隆化县农信联社推出的另一重要举措。

贷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与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合作等事项,组织全面政策制定、审查、监督、实施等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及操作流程,落实贷前、贷中、贷后等相关工作。督导检查工作组负责入社指导、协调、督办、检查本方案落实情况。同时,协助解决各信用社工作开展中的困难及难题。

与此同时,隆化县农信联社加大了贷款检查力度,对虚列、虚报、冒领、套取、挪用贫困户贷款和风险补偿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规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社会影响较大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求各信用社监督贷款户将贷款用于发展富民增收产业,不得用于非生产经营性,不得闲置资金和坐收利息,一经发现,及时收回贷款并上报联社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关贷款户进行处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银企户保”对风险分担机制和赔付补偿机制做了重点考虑:一是隆化县政府成立担保中心,县政府注资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亿元,设立“资金池”,作为贷款担保金和风险金,以及还款“缓冲金”。二是建立赔付补偿机制。对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贷款风险时,先由担保中心偿还,然后按照政府担保中心、农信社、保险公司1:1:8的比例赔偿。

隆化县农信联社理事长袁国锋说,“政银企户保”与“双基”共建实现深度融合,工作成本降低了,办贷效率提高了,贷款风险得到有效分散,取得了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两手抓、共促进的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