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蜀葵忆麦收

那天,在居住小区的草坪一隅,看到一丛挤挤挨挨的花,高高的茎,鲜艳的花朵,有深红,浅红,粉色,白色,花朵整体呈圆形,和向阳花相近,向阳而开。它就是蜀葵。

因原产四川,故名蜀葵。唐朝武元衡的“冉冉众芳歇,亭亭虚室前,敷荣时已背,幽赏地宜偏。红艳世方重,素华涂可怜。何当君子愿,知不竟喧妍”道出白蜀葵的君子作风和默默无闻释放光华的高尚品格。

看着眼前蜀葵的样子,头脑里多年前的影像回放出来,老家是华北农村,到了夏天,蜀葵这种植物很常见,它们大多长在农家院落靠墙朝阳的地方,有的长在农田的沟楞埝埂,村里人称其为“大麦熟”。寓意是,每逢蜀葵花开的时候,地里的麦子由青变黄,逐渐成熟,此时,也到了夏季最为忙碌的麦收时节。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帮助生产队收割麦子。在麦田里就看到了“大麦熟”,那时还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字,因为它的名字与我们割麦有关,带队老师指给我们看,才知道。现在看到它,好像时光倒流,回到学生时代,不由想起当年麦收时的一桩趣事。

那时,每年临近暑假的时候,学校都要安排支农活动。夏季雨水多,麦熟一晌,时间不等人,因此到了这个时候,各行各业都开展类似活动,提倡学生们在阶级斗争的风雨中接受锻炼。所以,学生们的支农活动,除帮助夏收,还有一层特别用意,即在割麦的艰苦环境中,接受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考验。

记得那时正学习高尔基的《海燕》。在出发前的“战前动员”上,班主任刘老师把课文与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们在割麦时,要像海燕一样,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老师特别引用了《海燕》中的几句话“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同学们到了地里,每人站在一条麦垄上。一手把麦子拢在怀中,另一只手挥镰割麦,争前恐后,你追我赶,一会儿,一大片齐刷刷长着的麦子就被撂倒,扎成捆,装上车,拉走了。完成一块地,又向另一片麦田进军。此时,天空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了,老师喊大家到临近的机井房里避雨,有的同学却突然冲了出去,老师说:“快回来,雨停了再割麦。”这些同学说:“老师,我们不怕,我们要学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同学被雨淋得湿透了,可还是张开双臂在烟雨中往前冲去。同学们都笑了,老师急了,大喊:“我们学的是海燕勇敢的精神,不是让你们真的像海燕一样,在风雨中冲锋,快回来吧,感冒了,怎么和家长交代!”

一会儿,雨停了,我们挽起裤腿,赤着脚,继续割麦。毕竟是学生,体力有限,加上雨后的天空烈日高照,有些同学跟不上队伍了,老师说,你们再坚持一会儿,等生产队刘大爷送水来,我们就休息。同学们有了盼头,割麦劲头又足了,当时我被落下了,渐渐失去信心,可当我往麦垄尽头看时,发现同桌孟文割完他那垄,未休息便返回来,正从我那条麦垄尽头帮着我割呢,我心里一暖,便也加快割麦频率,很快一垄麦就割完了。此时,戴着草帽,挑着两只水桶的刘大爷,正从田埂上向我们走来。担子一放下,我们便围拢过去,除两桶水,大爷还带来好几个白瓷茶缸,用来舀水的,白瓷茶缸外面有红漆字,“将革命进行到底”“团结紧张、严肃活波”这些当年时髦词语。我拿了一个茶缸舀水,喝一口,不是白开水,是酸梅汤。口舌生津,沁人心脾,味道好极了,至今回味起来,还觉得嘴里润润的、滑滑的。

在小区,又看到蜀葵,又到麦收时节,想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句,蜀葵的花朵照常开放,人却渐渐老去,和我一起割麦的老师和同学们,如今均已到迟暮之年,真想再年轻一回,再去割麦,可哪回得去?人生只售单程票,时光不能逆转,我们要过好现在,懂得珍惜,快乐生活,开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