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鸡肉”的变迁

说起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农家乐就不得不提起“农家乐走廊”——太清路,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在这里聚集。记者首先来到一家以其特色主打菜肴命名的农家乐,名为杨鸡肉陌上人家花园食府。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木相依,加上川派盆景的点缀,杨鸡肉陌上人家花园食府宛如一个生态园林。蔬菜要无污染的,粮食要有机的,鱼虾要鲜活的,土鸡要粮食喂养的,这是食府掌门人杨建选择食材的基本标准。谁能想到40年前杨家自家的饭桌上却是另一番场景。

“40年前我还小,对很多东西印象都很模糊了,时常听父亲提起,当时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糠和红薯,能吃饱便是最大的幸福。”杨建说。这家店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如今,杨建的农家乐美食已小有名气,光是鸡肉为主食材的菜品就让人眼花缭乱。在保持特色菜“杨鸡肉”品质、风味不变的同时,杨建也进行了创新。杨氏鸡杂、麻辣醉鸡等菜谱的涌现,丰富和提升了四川鸡肉菜肴的内容和形式。

在改革开放浪潮之下,一批批明星乡村被塑造起来,也为农村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杨建的父亲杨远福便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农村的创业者。

1996年,杨远福利用家里空地在老家新民场云桥村开了一家农家乐。老杨的拿手菜“杨鸡肉”小有名气,农家乐越做越火。1999年,“杨鸡肉”迁至城区的望丛中路后,食客更是络绎不绝。到了2004年,成为太清路上第一家农家乐杨鸡肉陌上人家花园食府。

现如今的太清路不只是农家乐走廊,更是婚宴一条街。大多数农家乐提供婚庆一条龙服务,完成了从农家乐到婚礼庄园的转变。虽然都是农家乐,但太清路上每家农家乐却各有特色。所以,农家乐的聚集不但没有影响“杨鸡肉”的发展,反而形成了抱团效应,带来了更大的客流量。

从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的小店,到拥有80多个工作人员的农家乐;从家中小院发展到占地21亩的花园食府;从只有几桌客人到如今年营业额上千万元……在见证郫都农家乐变化的同时,杨建的农家乐也在几十间不断成长。

杨建说:“最开始农家乐做的饭菜好吃就能留住客人,后来环境要好、服务要周到大家才能满意,现在吃得好玩得好对大多数人来讲都不算什么了,如何让客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是对农家乐提出的新要求。”杨建不断丰富自家农家乐的内涵,在就餐区和茶叙区中间,一个建在水池上的木质舞台即将施工完成。他表示,未来将邀请郫都振兴川剧团的艺术家们来这里表演川剧,安靖绣娘现场展示刺绣技艺。

“发展农家旅游带头人”“最受网络关注农家乐”“最具特色餐厅”……杨建的农家乐墙上展示着一个个荣誉。是改革造就了农家乐新的面貌,也是改革赋予了这个时代的人以动力和勇气,这才有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