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发展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试验区主体为素有“聚宝盆”美誉的资源富集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八年来,海西围绕《规划》的实施,迈出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步伐。
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海西出台了系列文件,着力培育形成以钾、钠、镁等资源梯级开发和以配套平衡氯气、氯化氢气体为辅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通过工艺技术提升,实现了钾肥的专业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巩固了其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地位。
海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培育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企业和项目。新能源产业率先融入国家战略,共建成新能源项目172个,总装机容量5617.5兆瓦、占青海省的58.9%,其中光伏装机3914兆瓦、占全国的9.2%;新能源发电量达50.1亿千瓦时。海西采取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推进枸杞、藜麦、藏羊等高原特色生物种养殖业发展,高端特色生物产品名录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园区配套创业基地、环保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经过八年的努力,海西现已基本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等四大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试验区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指标全面提升,2015年通过7部委联合评估检查和综合验收,2017年6月,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工业园循环化改造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验收。目前,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工业园建设和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乌兰、大柴旦两个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炭、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海西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西近年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先后成立了国家创新型盐湖产业集群试点等6个国家级科技平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孵化器以及3个农牧业研究机构,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设立了1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和年均1000万元的创新重奖资金,突破并转化了低阶煤综合利用、枸杞生化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节点技术,相继实施高强高韧镁合金、电池级碳酸锂等项目,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试验区资源深加工企业产值比重达到66%,较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1.5%。
通过“借脑工程”,海西与清华大学、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深入衔接合作,积极推进大飞机拆解、石棉尾矿综合利用等代表柴达木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标志性项目,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即将发生新的蜕变。未来,海西将切实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部署,以新理念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