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南省商水县30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核心区的舒庄乡有4万多人口、6.8万亩耕地。过去,该乡道路不通、机井少、农业设施差。遇到干旱天气,河里没水,地里没井,农民为浇地要在井边排队编号。2011年,舒庄乡抓住河南实施“百千万”建设工程的机遇,4年多时间里,争取到1.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成了5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基地。并开挖沟渠90公里,修筑水泥路67公里,修建桥涵840座,新打机井1600眼,其中1500眼通上电。全乡6万亩耕地3天就可普浇一遍水。
6月10日,正在回收麦种的河南省商水县天润农民种植合作社社长、舒庄乡杜店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杜天才说:“今年我种了500亩‘新麦26’,合作社员共种3000亩小麦,在今年小麦普遍受灾减产的情况下仍获得亩均1000斤的产量。”
近几年来,杜天才在村里流转土地500亩繁育小麦良种,他成立的商水县天润农民种植合作社有社员260户、3000亩耕地。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杜天才与河南华冠种业签订小麦良种繁育合同,订单种植“新麦26”品种。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良种,并高出市场价10%回收。还实行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收等一条龙服务。今年小麦在灌浆期后期出现一周阴雨天气,造成小麦籽粒不饱,普遍减产30%。杜天才的合作社由于病虫害防治及时,小麦亩均产量仍达到1000斤。而商水县今年一般小麦亩产量八、九百斤。杜店村村民杜银海笑着说:“今年种植‘新麦26’50亩,亩均产量1000斤,天润合作社回收价每斤1.20元,比市场价高出0.10元。50亩地多卖了5000元。”
王楼村种粮大户王连房说:“过去路不好、机井少,农田设施条件太差,庄稼旱了没法浇,涝了没法排。现在,村里的耕地正处5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核心区,道路都是水泥,地头都有了机井,机井上都建有井房,只要把电卡一插就可以浇地了。通过科学管理,在今年普遍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种植的70亩小麦良种亩均产量达到1000斤。合作社订单回收,每斤1.20元,70亩小麦平均亩产1000斤,共收入了8万多元。”
舒庄乡党委书记王磊说:“创建5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基地,不仅给农业带来了大丰收,也给舒庄乡带来了较大变化。依托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的优势,流转土地2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创建了养殖基地、瓜果生产基地、花生生产基地和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等,农民年均增收1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