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户”的“扶贫接力”

“低收入户”带动“低收入户”致富,乍一听,有点怪。一般带动低收入户致富的都是有经济实力的人,“低收入户”怎能带动别人致富?日前,记者带着疑问,到访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徐渡村。

在徐渡村“未来路”东侧,有一处不起眼的服装加工点,加工点的主人名叫胡传广。胡传广身上有着“发明家”“低收入户”和“老板”三个标签。

搞“发明”成了低收入户

胡传广,今年44岁。1990年,刚毕业的他,只身前往苏州打工。面对148元的月薪,胡传广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目标。1993年,胡传广边打工,边搞起了发明创造。踌躇满志的他,憧憬着当一个“发明家”。

在胡传广的家里,堆满了“发明创造”的半成品,有鞋底清洗机、测温式奶瓶、摇篮自行运动婴儿车……胡传广说,他的这些发明,都获得过国家专利。

当发明家,需要付出。胡传广的每一项发明,要申请专利,要找厂家和设计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他把打工赚来的钱都用到“发明”上,还向外借了不少钱。

时间长了,妻子李小云和亲友都劝他回头。胡传广说,坚持就一定会成功。2016年,他又制定“三年目标不欠账”的“发明计划”,然而,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次玩笑,他的计划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又栽进去十多万元。

“搞发明创造,目的是想赚钱,但是捣鼓出来的产品,都在市场上撞车。”胡传广回想起发明失败的经历,感慨万千:“这么多年,我搞发明欠下十五六万的外债,把自己搞成了低收入户。”

被帮扶成了“小老板”

“发明梦”被击碎后,胡传广很是低落。2017年春天,“三进三帮”活动在宿迁全市展开,泗阳县残联与徐渡村结对共建,该县残联理事长葛康成了胡传广的帮扶人。

成为帮扶人后,葛康立即到胡传广家了解情况。经过一番了解,得知胡传广的妻子会服装手艺,但缺资金、缺机器、缺场地、缺厂房,于是葛康立即与徐渡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军商议,决定由县残联出资2.26万元为村里购买10台缝纫机,由村里免费提供给胡传广使用,之后又与村干部一起帮胡传广找厂房、招工人。

2017年8月2日,胡传广的服装加工点开业了,10台缝纫机有序地摆进加工点,村里十余名妇女坐到了缝纫机前,胡传广也由“低收入户”变身为“小老板”。

带着“低收入户”一起富

“三进三帮”挂钩帮扶,改变了胡传广的命运,有了“后盾”的他,干劲十足。胡传广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在跌跌撞撞中前行。如今,加工点货源订单已稳定,以代加工外贸衬衫、吊带衫为主,一天可做300~400件。夫妻二人合理分工,胡传广负责联系业务,李小红负责技术质量。

历经困难更能体会贫困家庭的艰辛。胡传广脱贫后,积极吸纳本村吴倩倩、石玉平等十余名留守妇女以及低收入户在加工点就业,人均工资3000元/月。眼下,逐步摸出门道的胡传广,开始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加工点,他准备再增加三五台平车机和拷边机,再招几个低收入户进来就业,让大家都有事做,都有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