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一隅到风靡全国

回顾四川成都郫都区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农家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郫都一隅到风靡全国,农家乐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成为了郫都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郫都区农科村,当地搞起了农科站建起了实验室、花果园,加大了对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开始了苗木种植培育,开启了农业结构调整之路。1986年,农科村村民徐纪元在自家的农家院落里创造出了我国第一家“农家乐”。

2018年,站在新起点上,郫都区农科村已成为农家乐产业集聚区,正大力推进都市旅游千亿产业发展,打造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郫都已形成了以农科村、望丛祠、三道堰、青杠树村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战旗·5季花田、中国川菜体验园、川菜博物馆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以花牌村等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200余家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农家乐和9家星级乡村酒店、25家星级农家乐为支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全区2017年旅游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当地1万多农民从中增收致富。

冒险的“创举”

别人种粮我种花,率先致富乐农家。上世纪80年代,郫都区农科村的农户们依托村里的农科站技术支持,开始“洗净两腿泥”,由种粮改为发展花卉产业,形成了“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那些年,以花卉苗木种植和销售为主的农科村经常迎来外地客商挑选苗木,不少市民也在周末来此游玩赏花。一些客商中午在此与农户共进午餐后便会主动留下金额不等的餐费,农户们“无心插柳”的非主动经营行为成为我国农家乐的最初形态。

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洋楼,清新整洁的川西林盘院落,别有格调的艺术花坛……这是“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徐家大院里第一代农家乐的原貌。徐家大院的老板徐继元回忆道,“1992年,四川省一位老领导在农科村调研时为徐家大院题写了‘农家乐’的字幅。这一旅游业态才有了正式的名称。”

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强,徐家大院逐渐远近闻名,除了接待花木客户外,也开始接待参观游览者。以此为代表,郫都的农家乐也由此逐步走向市场并迅速声誉鹊起。1997年至2000年,巅峰时期,农科村的农家乐一度达到117家,一天接待上万人,最多的一天,接待了2万多人。

在今天看来,这一切似乎并不传奇,但那个计划经济盛行的年代,却担负着极大的政策风险,很多专家将郫都创举与当时小岗村改革相提并论,认为都是开改革之先风。郫都的农家乐开创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先河,更率先探索出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径,为农村一、三产业互动发展诠释出新的内涵。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