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背后的动力

安徽省界首市工业经济进入省10强,在全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在内的180个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中,界首高新区名列第六。一个地处农业区域的皖北县城,资源相对匮乏,是什么支撑了这个小城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日前,记者探访了界首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其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凝聚共识

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界首市的工业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十,皖北地区第一。随着体制转轨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相继停产倒闭,界首经济总量倒退至全省倒数。界首市委、市政府认真研判形势,认为界首工业“牌子没倒,基础还在,潜力很大,贵在实干”,集中财力建设了四个工业园区,确立了“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为加速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企业,界首实施专业化园区建设,干部、人才、资金、政策、项目长期向园区倾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安徽界首经开区发展的意见》《界首市工业项目“百日攻坚”实施方案》《界首市企业服务推进落实实施方案》《界首市重点工业项目帮扶制度》等文件,严格执行首席代表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四最四零”制度。只要企业提出来,在全国范围内,哪里政策最优惠,经过考察核实的,界首市一律参照执行,着力打造政策洼地。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特点和国家省产业政策,界首拿出财政收入大比例份额奖励给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迅速培育壮大了华鑫、华铂、华翼、华晨等一批龙头企业。

2005年之后,界首实施“双千双百、四区同创”工程,构建阜阳市第一个千亿产业,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经济连续十余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率,稳固保持皖北第一、全省领先的发展态势。

在干部中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共识。在企业服务过程中,界首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一线工作法,审批部门关口前移、提前介入,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办事环节,用最短的时间办完手续。开展企业大走访,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特事特办,一般问题不过夜,复杂问题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常年开展项目建设评比和企业满意度调查,提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工作要求,形成“领导跟着项目跑,单位围着项目转”项目服务氛围。

在企业中形成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共识。成立界首市科创委,定期研究科技创新工作,梳理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力求在各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的广泛共识。界首出台《界首市科技创新资助奖励暂行办法》,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实验室;举办学术论坛活动,营造创新氛围,支持企业对接中国工程院顶级科研团队;先后聘请了8名院士、3位专家教授担任界首市科技发展顾问,长期为界首市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指明方向。尊重人才、依靠人才、鼓励研发、崇尚创新、转型升级的氛围在界首已经形成。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