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力的“两投入三联结”

住的是石板房,穿的是烂衣裳;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回家满脚泥。贵州省正安县和溪镇马鞍村过去是遵义市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3892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1095人。

贵州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帮扶以来,帮扶人员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把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马鞍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6521元,增加到2017年的10446元。

贵州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正安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刚,到马鞍村的第二天就拿着笔记本,带着驻村工作联系牌走访困难群众。驻村以来,李刚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42次、村民代表大会8次,走访群众827户,梳理问题145条。协调落实项目资金4440.08万元,硬化16.2公里通组路、改造房屋128间、硬化连户路12600米、庭院11875平方米。

为破解马鞍村产业发展难题,李刚带领驻村工作队走访村里的党员、能人和贫困户,与和溪镇党委、镇政府和马鞍村村“两委”反复研究想办法,四处求师找出路,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了马鞍村“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支撑,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在这陡坡里‘刨’出生机。”李刚语气坚定。

“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将国家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实现集体投资、能人投力的生产要素“两投入”,通过利益联结,形成集体、村民(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的利益共享“三联结”,形成发展脱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的三位一体脱贫攻坚新格局。

目前,马鞍村“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写入了正安县委文件推广,作为2017年贵州省脱贫攻坚四大经验之一,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级交叉考核组的肯定。

正安县养鸡能人李家镇每天都是早早起来,心里记挂着马鞍村600亩林下养殖基地中的3万羽血毛土鸡。李家镇过去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种植核桃和养鸡的技术,在“雁归兴贵”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引导下,返回家乡成立正安县程丰达核桃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起了核桃种植、林下土鸡养殖。养殖基地捆绑75户贫困户328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1800元钱,村集体每年还可以分红7.5万元。

李家镇养殖基地的资产属于集体经济,村里将脱贫产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把经营权承包给能人,集体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能人和镇里、村里签合同,贫困户、集体和能人按约定的比例进行分红。

“过去有的帮扶单位在扶贫中,直接买鸡苗发给贫困户。有的贫困户把发出去的鸡苗拿到街上去卖,帮扶单位10元钱买来,贫困户8元钱就卖了。马鞍村这种‘两投入三联结’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有生命力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老百姓每年都能获得收益。”李家镇分析这一模式的好处。

目前,马鞍村正在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战略的强力推动下,集中种植了3060亩的核桃、辣椒、白茶、野木瓜、桃树、卷丹百合,又发动群众新种植白茶1000亩,还打算建设一个中型茶叶加工厂。今年马鞍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50万元,利益联结周边5个村的贫困户575户,每年分红1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