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康庄村文化广场上,24岁的康永旺在父辈们的指导下完成了“二人斗”的演出。
2008年,康庄村的“二人斗”被济宁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斗”又名“金童玉女”,原是古代祈雨保留节目,后经不断改进,增强了其表演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了今天的“二人斗”。“二人斗”是将双袖相连的两个木偶固定在一个架子上,使其两腿各蹬木架一端,再以青衫遮挡住木架,青衫长度要足以罩住表演者的身体。所谓“二人”,其实表演时只需一人,潜入架内操纵木偶,扭动身体作摔跤打斗姿势,伴随着激烈的锣鼓声,表演腾、挪、跌、宕、侧翻、后转等动作。
随着康永旺表演的结束,两头惟妙惟肖的“狮子”在逗狮子人的引领下上场了,逗狮子的是65岁的李凤立。表演中,两头“狮子”在逗狮人的引诱下一会打滚、一会上桌,累了还在一旁摇着尾巴蹲一会,憨态可掬、惹人喜爱;逗狮人李凤立虽已是“耳顺”之年,但因习武之人勤于锻炼,在逗狮过程中劈大叉、旋风踢等动作做的自然流畅。
康庄村应该算一个民俗村,村里的人不说吹拉弹唱样样都会,但每人手里多少都有一样技艺。曾经,村里人人都能“耍”两手,花船、舞龙、舞狮、跑竹马,还有最适合正月十五晚上表演的小品“瞎子观灯”。既是“二人斗”传承人又是村支部书记的康德库说:“我小时候,村里节目从大年三十一直演到正月十六,十五、十六两场是最盛大的,十五是‘狂欢节’,十六则是因为闺女回娘家,那时候人最齐。”后来,村民们都疲于为生活奔波,也很少有人有空“玩”这些了。
康庄村是一个人口1400人左右的自然村,村里最出名的是豆制品,全村80%的人家都在做豆腐。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在闲暇之余,康庄人又拿起了自己村最擅长的传统技艺。
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康永旺表示:“对于父辈们的技艺,我们年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来。只要有空,就练练这些技艺,这样不仅能得到父辈们的指导,还能为父老乡亲们表演节目,可不能把老辈人传下来的技艺给‘荒了’。”如今该镇工业园区和农村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很多人也成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工人和职业农民,不用再出远门打工了,大伙不仅下班后可以随时“耍两把”,在村里每年举办的春节、元宵、国庆等联欢会上,还能正式登台表演。这样既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父辈们的技艺也不怕无人继承了。
康驿镇宣传委员刘中山说,对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不仅要收集老物件、建立民俗展厅,留住老百姓的乡村记忆;也要学习优秀的家风家训,润物无声地影响群众的心灵;更要把“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技艺给传承下去,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近年来,随着上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惠民的重视和百姓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有了传统的技艺,才能让农村生活更精彩,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