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常携家人到滇池边玩。轻风吹拂过池水,搅拌起古老青铜斑斑锈迹的味道,阳光照在沙滩、石砾上,推移着金色的故事。生态湿地广阔无边,伴随鸟鸣和山影。池水后浪推送前浪,涤荡着乡土与历史的尘埃,偶尔几点渔帆划过,打捞起往事。
坐落在滇池南岸的晋宁,拥有53公里湖岸线,占整个滇池环线的三分之一以上,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在这神奇的水边上,曾经一个叫庄蹻的先人,战刀一挥,荒蛮的滇山池水,就为文明与兴盛让路;一位叫郑和的老乡,船帆张扬出滇池,舀一瓢滇池水就染黄了西边的大洋。
晋宁是滇池渔猎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发源地。几千年来,晋宁先民伴水而居,以农耕、放牧、渔猎为生,过着平淡又安逸的生活。因保留并传承着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所以积累了很多食用和保存鱼虾的好方法。晋宁更早的先民还曾经把螺蛳和贝类做为主食,把大量的贝壳和螺蛳壳抛弃并堆积在村子边上,长期以来和泥土混合,形成了贝丘。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往往几千年还保存完好。在贝丘的文化层还中夹杂着各种食物及烧柴用火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生活用品,还往往同时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现晋宁上蒜镇的石寨山、河泊所、西河村还保留着较多的贝丘遗址,以至于当地村民取土筑墙建盖房子以后,墙壁上夹杂着大量的螺蛳壳和贝壳,成为一道特有的景观。
如今,农耕和渔猎已经不再是人们生存的唯一,但晋宁滇池周边的村民依然保留和传承着各种各样的渔猎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生活气息,他们每年都会举行各种仪式祭祀龙王、鱼王,感恩滇池的给予,企求风调雨顺,下湖平安。最有代表性的是旧寨村的“渔人文化节”、渠东海埂村的“祭龙节”、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的“开渔节”以及滇池周边众多村子的“米线节”。
以前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八至农历七月十八,晋宁昆阳的每个渔村都要举办类似的活动,祈福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村子里张灯结彩,平日在田间劳作的老少乡亲们也会换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十分热闹。旧寨村地处昆阳街道北边,东邻滇池,“渔人节”活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享有“高原夏威夷”美称的晋宁南滇池沙滩公园,渠东海埂村主办的“祭龙节”总会热闹上演。渠东海埂村已有百余年历史,村子最初是滇池周边以打渔为生的渔民落脚聚居而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化和习俗。自从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建设以来,每年的“开渔”仪式集中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行,形成了更为正式的“开渔节暨渔文化旅游节”。当天,伴随阵阵锣鼓声,在市民的齐声呐喊中,停泊在云南古滇艺海大码头栈桥外的百余艘渔船扬帆起航,扑向滇池的怀抱。
如今的晋宁,郑和公园、南滇池国家湿地、沙滩公园、古滇历史文化名城的建成,又正好赶上撤县设区的大好机遇,大昆明的发展理念正式从翠湖时代进入滇池时代,晋宁的滇山池水将映照出不一样的乡愁故事。晋宁的绿水青山埋藏着金山银山,美丽神奇将承载国际旅游康养新区的繁荣。
清新脱俗的晋宁啊,又将再次华丽转身,融入昆明主城,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千百年来,我的祖先已经融合进这山山水水,我的根须、血脉和荣耀,也早已经和你一起盘根错节、无法分离。我愿意消融在你温柔的情怀里,用我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不远不近,静静地爱着你、守候着你,直到天荒地老。
(作者系云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