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南鲁山赵村深山的红佛寺是在一个初夏的上午。据传红佛寺一直被茂盛的古树和荒草掩藏,不为人知。上世纪80年代,三岔口村的村民上山采药,无意间发现了这座古寺,后几经整修,才使佛祖面世,灵光重现。更为传奇的是红佛寺不远处的天然绝壁下,有一墨子洞,相传墨子曾在这里活动栖居,修身著述。
诱人的神秘意象,催生着朝拜的情愫,我怀着虔诚的心去了。陪同我去的是老王。老王年近六旬,身体微胖,是驻村第一书记,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是最合适的导游。
车开到山中一个垭口停下,老王说开不上去了,余下的路要步行上去。通往红佛寺的山道,是一条砂石路,蜿蜒崎岖。爬行不远,老王便大口喘气,虚汗淋漓,轻声叹息:“冠心病,经不起折腾,想走也走不快。”我望着他,不免有些心疼,便与他缓步前行,走走停停。
赶到红佛寺已近午时。红佛寺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周围浓郁葱茏,从容宁静。凝望古寺古树,心中油然升起一缕肃穆与崇敬,心境便澄澈许多,滤清凡世尘埃,远离繁闹喧嚣,真乃灵魂皈依的一方净土。
民间相传,古时红佛寺的山上,天赐灵光,彩云如幻,常常出现赤红图案,极似一个佛字,一方众生感动,立寺纪念,红佛寺因此而得名。红佛寺年代久远,始建于何年待考。仰望红佛寺之穹,恍若浮现一片朦胧的光晕,犹似吉祥笼罩,仿如佛光滋润。寺内松柏魁伟耸立,宽厚而仁慈,寺前溪流低吟浅唱,清灵而超脱。
寺内残存石碑十四通,记录着红佛寺历史的深厚和久远。碑刻的残文断句,隐约有大唐字样,明代已有佛殿三间,明清以来,历经扩建,清末时庙宇壮阔,香火极盛。后因天下祸乱,战事频繁,逐渐被人遗忘,淹没于沧桑岁月的深处。
或许深藏不露,亦是禅坐的参悟和幽静的修行。红佛寺历经沉淀之后,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的,更具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当代时尚生活的善男信女,接踵而至,尤其在节假日,香客络绎不绝,穿梭入流,寺内香火兴旺,经久不息。
中午和老王在红佛寺吃斋,忽觉有了素心慧生的极大收获。敬仰自然,亲近山水。敬畏神佛,洗涤心灵。无论是户外群友,还是骑行自驾,远道奔袭,不辞劳苦,慕名红佛而来,不仅体现的是现代生活的节奏,更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和人生向善的追求。终归,每次的远行出发,都是怀着朝拜的信念上路的,也许,在一次次的拜谒中,不经意间就圆满了心中的夙愿。这也正是佛祖的旨意,灵光点化,普度众生。
墨子洞距红佛寺百余米,是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洞,坐落于百仞石壁的底端。洞深约10米,顶高约2米,入洞可直立行走。洞内面积约80平方米,由一道石墙自然隔开,一端留有矩形入口,极似现代一室一厅的居家场所。洞顶有如玉细瀑飞下,遇雨则瀑布似帘。洞外有百米略显平坦的开阔地,旁边有清澈溪水潺潺流动,忽见彩蝶萦绕。
想当年,通达睿智的墨子,寻得这一处幽静之所,融自然之精华,潜心研习学问,以“非攻”“兼爱”的民本思想,饱含一腔家国情怀,也算是普度众生吧。
返回途中,已觉疲惫,为缓解困倦,一路上和老王聊个不停。一路走来,对老王有了深入的了解。老王三年前被派往三岔口村任第一书记,主要任务是精准扶贫。他身患多种疾病,退休的妻子不放心,随他入住进村,照应他的生活,一住就是三年。
我有些疑惑,按规定,三年可以轮换回去了。老王说,是该回去了,可还不能走啊。一是和这里的大山、村民有了感情,二是承诺村民的事还没做完,三是轮换来的新同志工作不熟悉,还要带一程。
张某某是二级残疾人,家里不通路,不通电,常年拉水吃,磨面、磨鸡饲料不便,要送;裴某是严重智力残疾贫困户,无人照看,每星期要买定量的食物,定时送到家……遇上开会老王不在村里,就由妻子去送。老王说,老伴儿来三年了,哪家哪户她都熟。
济人于贫穷,教人于立志,惠人于智慧。三年前,老王带着扶贫的信念走进大自然,走进山区乡村,如今他心里装下了大山和村民。
墨子,红佛,老王。我们的向往和信仰,往往停留在精神的虚幻里,如果真的灵验,也无需上级派老王来扶贫了。求佛不如求人,原本佛就在我们心里。分手道别时,我回眸一瞥,忽然觉得老王就像是一尊佛,额头上的光亮闪动着温暖与热情,这是山区村民期待的一道灵光。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鲁山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