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现活力

陕西子长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势资源开发、多层次产业发展上拓思路、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一村一品”遍地开花,让贫困群众多元化增收。

子长县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是全县有名的大棚油桃村。2017年8月该村被原农业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寨河村以党建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依靠大棚油桃致富的路子。

2003年新寨河村党支部按照“集体统筹、三权分置、合作经营、共同富裕”的思路,通过土地置换、流转等形式流转土地260亩,集中建设100座大棚。一开始由集体统一建大棚,采取鼓励政策,根据农户意愿,免费种植,让村民尝到发展大棚的甜头,树立起科技致富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中心户米国清到大连参观学习油桃种植技术,率先在自家棚内试种,经过几年摸索,油桃产量不断提高,2011年收入达6.6万元。看到米国清受益了,许多村民也开始种植油桃。

新寨河村不断探索油桃种植新技术,让油桃分季节、分批次上市。截至目前,当地油桃品种已发展到13种。油桃产业呈现出“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桃果飘香”的局面。为做大做强当地油桃品牌,该村党支部还建立油桃质量追溯体系。2017年3月新寨河油桃经原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新寨河”被认定为全省著名商标。

“现在,进入夏天,香菇出菇快,一天可产30余斤……”子长县余家坪镇流泪坡村52岁的贫困户赵新胜高兴地说。赵新胜去年在包扶工作队镇政府的帮扶下,利用党员活动阵地闲置窑洞,发展香菇产业,去年仅这一项就增收1.8万元。

在赵新胜的带动下,今年,庙砭村、胡家塔村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的模式,由镇脱贫攻坚挂职干部、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刘延明协调资金3.5万元,驻地企业出资1万余元,利用废弃活动阵地新建高标准菌室8个,引进烘干及冷藏设备,每个菌棒以“政策补助2元、帮扶干部借1元、贫困户出资2元”的方式,投资3万余元,购买香菇菌棒4500个,灵芝菌棒1500个。采取“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方式,由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负责设备的日常管理及技术服务,2名懂技术的致富能手进行香菇日常培育,贫困户在享受香菇收益分红的同时,可就近到合作社进行务工,不断学习香菇培育技术。

经过精选、清洗、分离、沉淀、提取、加热、和面、漏粉、冷冻、晾晒等差不多20道工序,“土疙瘩”洋芋就神奇地变成了晶莹透亮、光滑爽口的粉条。子长县南沟岔镇东沟河村就是凭借着粉条加工,闯出了致富之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手工粉条村”。

粉条加工是东沟河的传统产业,以前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生产模式是小作坊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2015年,由东沟河村第一书记路正发起成立了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合作社,合作社现建成生产厂房28间,实体销售店一间,共投入资金260万元。主要以生产纯手工、无公害、高品质的粉条为主,小杂粮生产为辅,预计生产优质粉条30万斤,年产值300多万元。

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合作社负责人路正介绍,合作社现有社员82户,现在生产细粉、二细粉、宽粉、手擀粉、粉拨溜等产品,手工粉条产量20多万斤,总产值达518万元,仅粉条加工人均收入就达9700元。2016年东河村还申请了商标、统一包装,在县城开起了粉条直营店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宣传东沟河手工粉条,打造东沟河粉条的品牌。

目前,子长县在每个镇培育不少于3个专业示范村,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从科技、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及回乡创业大学生中选派54名技术骨干担任科技特派员,全力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