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去资产化”趋势探析

2018年4月博鳌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将全部业务转为ToB(面向企业),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无独有偶。几天后,又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做了相似表态。乐信CEO肖文杰公开演讲时说:“未来将不做金融业务、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做各大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而早在2017年3月,蚂蚁金服就曾发出类似声音。其宣布将定位于“Techfin”(科技金融),“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实际上,在这轮表态之前,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了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京东金融目前已与400余家银行、120余家保险公司、110余家基金公司和40余家证券、信托、评级机构合作。乐信集团早在2013年就创办了“分期乐”平台,拥有分期消费场景,未来将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将分期电商、分期借款、信用卡发卡、信用卡分期等一系列产品标准化,让金融机构“拎包入驻”,构建互联网消费金融生态的“网上营业厅”。

互联网巨头此番经营转向,突出体现为“去资产化”,将主营业务收入转移到了科技服务上来。从当初倚重金融机构,到与金融机构分庭抗礼,再到如今彼此牵手喜结连理,一改过去“自己做金融”为“帮别人做金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就此开始步入市场比拼的“下半场”,迎来竞合发展的新格局。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自其诞生以来,为推进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步伐,改善社会资金配置结构,满足更多群体的理财与信贷服务需求,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不安分基因,以及其所崇尚的“一味求快,快速迭代”思维,也给金融生态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由此催生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何况,纵观以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竞争,不少属于同质化竞争。凡此种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运行与监管的成本。

与其在同一片市场“红海”里厮杀,莫如差异化发展,在相互补益中共同抵达理想中的经营“蓝海”。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可以说“思路一变天地宽”。以京东金融为例,“去资产化”后的“京东金融2.0阶段”模式将表现为B2B2C,第一个B(即企业)是京东金融,中间的B是机构,可以是政府、金融机构等,最后的C可以是小企业,也可以直接是消费者。在逻辑层面,京东金融将从服务最终客户转变为服务企业。如此一来,互联网巨头就可以一心一意经营自身专长,通过不断开掘自身技术层面的优势助力企业客户,进而获取更多的“价值剩余”,而相关金融机构也在互联网巨头“去资产化”后,依托互联网巨头的技术支持努力运作好自身的资本,从资本中赢取相对丰厚的经营收益。不难看出,如此经营模式,利于彼此互利共赢。

当前,面对金融监管趋严态势,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互补,能够更好地应对客户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创新,降低金融成本。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开启新的金融开放,博鳌亚洲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已经宣布了金融开放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商业存在、资本项目开放等多个方面。金融开放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超出预期。这必然会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愈益强烈的冲击,如此形势下,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抱团取暖,走竞合发展之路,无疑有助于进一步稳固其市场阵脚,以从容姿态迎接金融开放的到来。

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牵手,并非有利无弊。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双方的密切合作也让金融风险更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双方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交叉、渗透,使风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跨行业、跨市场、跨领域过程中易于监管套利。而从彼此合作的现状来看,也大多倾向于新业务、新场景等的拓展,相对来讲,利用金融科技强化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管控方面,所做的文章似并不多。为此,今后,面对新技术应用引起的金融监管生态变化,监管职能部门需要在兼顾效率与公平基础上,适时调整自身的监管行为。作为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则应本着严于律己原则,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诚实守信经营,同时,有重点地推进相互之间在信用风险管控上的深度合作,从而使金融机构在不断改善自身资产质量的同时,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给予助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山西长治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