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县亦“文化”

7月3日,在四川省苍溪县图书馆老城分馆座无虚席,经询问,这已经是该馆的“新常态”。一个秦巴山区南麓的农业大县,文化味道竟然这么浓郁。原来“满足群众有书读、读好书的需求”仅是苍溪县近年来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群众做好“文化饭”的一个小举措和小目标。

该县龙王镇五台村杨永德手握遥控器,高兴地说:“有了闭路电视就是好,可以看苍溪新闻,晓得县上最近在干什么事了。”2015年以来,苍溪县大力推进贫困村、边远山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建设和农村广播数字化改造工程。目前,有线电视光纤网络覆盖该县所有乡镇,农户接入率98.6%,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苍溪县将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积极构建“城镇15分钟、乡村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乡镇文体广场2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19个、村级文化共享服务点719个、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780个,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在今年初的目标绩效考核意见征求会上,苍溪县委宣传部长牟淬华说:“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必须要把文化纳进去。”她建议,通过强化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机制,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为破解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带头人不足的困窘,苍溪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推行农村文化大户培育机制,在每个村、社区选择一批有一定文艺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典型家庭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鼓励和扶持,把文化根植于群众身边,根据培养成效实行考核加分。

同时,由县文化部门牵头,以中心场镇为教学点常态开展乡镇和村、社区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等现场教学、业务辅导,年均开展“送教下乡”60余场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如今,坝坝舞小分队、腰鼓队、文艺小组已成为全县城乡社区的“标配”。在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中,苍溪坚持把有文艺特长、爱好的群众请上舞台,动员和支持他们参与音乐、舞蹈、书画等各项活动,激活艺术潜能,让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人”。苍溪先后建成县级生态庭院文化户3万余户,市级最佳农村文化户1230户,全国先进文化大户1户。

今年大年初一,苍溪县城同心广场,一出本土的灯戏《秀兰改嫁》让观众既喝彩、又受教。苍溪县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特色文化,创新举办“梨乡大舞台”,为石门山歌、白驿女子灯戏、川北灯戏等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搭建展示平台,让群众自己演、演自己。同时,支持引导每个村建立1个相对稳定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鼓励他们利用节假日、农闲时、红白喜事之际,组织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苍溪县文化惠民工作越来越有声色,歌曲《中国梦》、灯戏《秀兰改嫁》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梨乡过年七天乐、漓江农民运动会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表现扶贫过程中乡亲们的现实顾虑和利好政策到来时人民群众从思想转变到行动的川北灯戏小品《追鱼》公演,一亮相便获得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并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二等奖。

《追鱼》剧本创作者袁正忠说:“做文化就像做饭,可不可口,关键在于对不对群众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