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镇新房子村,村民李德兴指着自家二十亩集中成片的花生地说:“以前没互换并地的时候,想种啥自己说了不算,别人家种苞米咱就种不了花生,得跟旁边两家商量。现在好了,都是大片,我自己想种啥就种啥。”
互换并地就是把多块并一块、零散并整块。从2017年11月开始,彰武县探索互换并地改革,通过彻底破解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以前彰武县每户农民承包的土地少的三四块,多则十余块。细碎化的地块分布给农民带来了诸多问题。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难上加难、农机推广磕磕绊绊、抗旱减灾步履维艰。于是,一些村民产生了互换并地的想法。
2017年初,彰武县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在前福兴地镇徐家村先行先试,春耕前完成5个村民组的互换并地工作,归块面积达到全村耕地的八成。
当年全县遭遇66年不遇的春夏连旱,徐家村凭借并地整合优势大获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冯景财算了一笔账,并地后农机大显身手,每公顷节省1000元种地成本;灌溉以后粮食丰产,每公顷增收3000元。
不仅如此,互换并地后徐家村的地块少了,因地界模糊、庄稼挡光等引发的邻里纠纷减少了60%。
有了徐家村“打样儿”,2017年11月22日,互换并地工作在彰武县全面铺开。在广泛征求群众代表意见,结合各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彰武县创造性提出“一变三不变”原则,即土地所有权不变、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变、30年承包期机制不变,变的只是把零碎地块并成整块。
2017年末,徐家村的村民们又提出了“二次换地”,目的是继续将地块变大;在苇子沟镇叶喇嘛土村旧屯,父子、亲戚、邻里之间自发“抓大阄”,便于连片土地的统一管理,也为今后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互换并地整镇完成4个乡镇,整村完成56个行政村,整组完成889个村民组,累计完成并地面积97万亩,由并地前的44.2万块合并成现在的12.4万块,涉及农户5.4万户,人口19.6万人。今年秋收后,尚未开展且具备条件的370个村民组将全部完成互换并地工作。
2018年春,在互换并地基础上,各镇村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酒用高粱、干鲜椒、西兰花、豇豆等6大类68项订单农业,涉及土地面积12万亩;农民外出务工新增6000余人,释放了农村劳动力;调动了农民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积极性,自打抗旱井1200余眼、修复废弃水井1800眼;有效促进了生态建设,恢复造林地块128块、农田林网58条、面积4300亩;促进了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加快大型农机具推广使用,新增各类大中型农机具1400余台套;激发了广大农民创业热情,新增各类新型经济组织320个。
有了完整的大地块,好的项目也跟着来了。今年春,台商企业千亩西兰花种植项目落户彰武县双庙镇双庙村。这是彰武县首家蔬菜外资出口企业,也标志着该县农业生产和招商引资工作又翻开了崭新一页。彰武县熙钊源黑木耳养殖基地在四合城镇大伙房村建了200个大棚,后期还准备再建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