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债的处置建议(中)

(三)建立地方债风险机制。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破除道德风险。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背后,是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银行之间形成的“预算软约束网络”。要硬化预算约束,将政府债务问题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债务违约一票否决的官员晋升机制,从而化解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

破除识别风险。厘清中国地方债形成方式,同时借鉴国际发债标准和限额比例,可以有效识别风险。目前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信托筹资、股权融资四种,只要其总额与当地GDP符合国际标准,应当相对安全。

破除分摊风险。引入更多类型的投资者,能打破地方政府通过银行借贷融资模式,也能形成多元化投资市场,满足不同资金结构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的需求,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释放点不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另外,打造地方债保险产品,让保险机构介入地方政府债券保险行业,让每一种地方债产品都购买保险,从而分摊风险,提升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

破除评估风险。发挥市场机制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监管和约束作用,有效控制债务风险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种渠道。这一过程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中间起到润滑和连接的作用,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专业人士分析地方政府财政和项目财务信息,帮助市场投资者更好地识别包括地方债券在内的不同债券的潜在风险与收益,促进资本市场对金融产品形成合理定价。

(四)建立地方债创新机制。创新会存在风险,但创新也会规避风险,要通过审慎创新化解旧风险和防范新风险。

重新规范PPP。在全面核实甄别全省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底数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当前的PPP项目,借鉴英国的PFI模式加以规范,按照停、缓、调、撤的总体思路,有效化解债务存量,严格控制债务增量。对不属于中央重点项目和地方政府明确的民生实事项目及重点项目,且本地债务已超过警戒线的未开工项目,予以停建。对已开工建设的城市景观等项目,债务成本高、风险大的,暂缓建设。对投资规模大、标准脱离实际的,压减投资规模。对违反中央规定顶风违规举债的,坚决予以撤销。

打造地方债券衍生品。探索构建地方政府债券衍生品市场,丰富债券品种,便利于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和信用风险管理。

农村土地使用权上市。农村土地入市可以产生15万亿元的资金规模,可以通过一定机制成为政府发展民生事业的资金新来源。特别是可以借鉴古代的地契制度,然后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区块链地契,在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上进行市场化交易,推动农村土地科学流转和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化农业和农村产业。

推动资产证券化。地方政府可将已建成或将建成的基础设施进行证券化,获得现金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建立专业性证券化融资机构,然后对各地的地方债资产进行证券化。

稳妥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债务置换,将原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举借的银行贷款、信托等利率高、期限短的债务,置换为利率低、期限长的地方政府债券;调整债务结构,平衡各年度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防止形成明显的偿债高峰期,或集中爆发债务危机。但债务置换实质是借新债还旧债,应注意负面影响。

适当延长地方债期限。可以适当的发行超长期债券品种,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应逐步杜绝地方政府对债券发行过程的干预,提高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进程,逐渐实现由市场来决定地方债券的收益率,促使债券发行定价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