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大大小小不同招牌的凉皮店遍布于街边。
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凉皮店“三住宅凉皮”,已经有28年的历史,店面虽然不大,但是来往的食客络绎不绝。“我们家平时每天能卖500份左右,逢节假日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每天可以卖到5000份。店里现在有6个员工,每天早晨从7点开始制作到下午5点,纯手工无机器,产量最大也就是1000份。”三住宅凉皮的老板管威宁告诉记者,自己辞掉工作专心经营凉皮店,就是为了把自己家凉皮的手艺传承下去。
凉皮是西北比较常见的民间小吃,许多地方都有,大武口凉皮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首先大武口凉皮选用的食材是籽实、粒圆、味香,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极富营养价值的宁夏小麦,这种小麦磨出的高精特筋粉是制作大武口凉皮的绝佳食材。其次是大武口凉皮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面粉到洗面浆再到上锅蒸,历经八九个小时;面团需反复揉捏数千次,直至淀粉全部洗出。这样制出的面皮柔韧透亮,面筋疏松透气,具有麦芽的香甜。再者是调料的多样,尤其是油泼辣椒。宁夏辣椒香而不辣,辣味绵软,带着淡淡的香甜。佐以白芝麻、烤熟的花生碎、花椒、葱段等,用烧热的花生油一浇,顿时香气四溢,闻之便会胃口大开。”大武口凉皮协会会长周峻鉻告诉记者。
大武口凉皮越卖越火,卫生监督环节也必不可少。由大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分局负责,参照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结合大武口区凉皮加工销售的实际,制定大武口凉皮行业食品卫生标准。2015年8月,为了规范凉皮行业的生产经营,促进凉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大武口区发起成立了大武口凉皮协会。
大武口区副区长张云波告诉记者:“为了打响大武口凉皮的品牌,大武口区政府要高度重视,给予商标注册编审资料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加快推进大武口凉皮集体商标注册工作和积极申请凉皮QS认证,目前,已成功申报大武口凉皮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东武楼、兰翠园2家凉皮店获得QS认证。”
现在在深圳市拥有四家门店的张林在“一棵树凉皮”的创始人马凤兰的帮助下,创建了林哥凉皮。张林从小在大武口长大,对凉皮有着不一样的情怀,2014年8月,原本在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每月能拿2万多元工资的他辞掉工作,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找到马凤兰拜师学艺,三顾茅庐之后,老太太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学了一个月,张林信心满满回到深圳,可是邀请朋友们品尝后,却被泼了一盆凉水。当年10月13日,在张林的请求下,马凤兰坐上飞机来到深圳,在深圳待了10天,天天陪着张林做凉皮,严抓每一个细节,最终从锅盖圆顶尖顶、面皮在蒸前刷油还是蒸后刷油等问题上找到了突破口。2014年10月15日,林哥凉皮正式开业。现如今,林哥凉皮每天营业额2万多元。
目前除了传统门店的销售渠道外,凉皮的销售正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许多创业者利用宁农电商平台、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设立凉皮专栏,开展网络营销,打通大武口凉皮线上线下交易渠道,助推大武口凉皮产业的发展。东武楼、刘红梅、三住宅除了传统门店零售外,还以电话预约销售、菜店、超市、美团、饭店酒席、学校食堂等渠道进行销售。大武口凉皮不仅在银川、吴忠、乌海等地实现配送,也走出宁夏面向全国,北京、上海,昆明、深圳等城市均有大武口凉皮实体店。
目前,大武口正在经营的凉皮店有300余家,凉皮加工厂1家,共带动就业1000余人,年营业额近8000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