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的最高标准是群众满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上说,“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

那么,怎样才能直通人民群众?这可能涉及到政绩考核问题。

常用的考核方式是纸上问政,下级汇报政绩,上级从纸面上审阅。但这种方法是否可能存在水分?依据纸上问政所得出的结果和做出的决定,是否会出现偏差?一篇38年前的新闻报道《周书记的耳光》中有个细节,面对吃不上肉的抗日功臣,周书记打了自己一记耳光,让很多与会官员都低下头,收起了原先准备好的各自工作成绩的汇报,开始自我反省。

除了纸上问政,现在高科技问政和一线调查问政也普遍被运用。例如我国的司法领域,不仅全面联网,实现遥控监管,还派出巡视组,到一线调查走访,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

电影《至暗时刻》里的“地铁问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搭乘地铁,问群众:“我们对希特勒入侵是投降还是抵抗?”最后,他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出战斗到底的决定。电影情节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同样说明,国家对于民意的重视。

还有一种考核方式,就是电视问政,利用公共传媒让人民监督,以此考核官员的政绩。西安的《问政时刻》节目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节目言辞犀利,直指官员不作为。开播至今,房管局、教育局、卫计委、食药监局、工商局、城管局等多个部门都被问政。曝光具体问题近300个,移交问题线索672条,问责干部915人次,涉及人员677名。

事实上,不管是纸上问政、高科技问政、地铁问政,还是电视问政,最终目的都是要“直通”,直通人民群众,直通民意,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才是政绩考核的最高标准。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是哪种问政方式,都应了解真实民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才更容易得到群众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