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重镇的自我超越

昔日的乱河滩变身风光旖旎的城市公园,过去的矿老板拿起绣花针在钢板上绣起花,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成了旅游观光廊道……迁安,迁者即变,创业创新是迁安人应对挑战自我涅槃的勇气,也是夷齐后人骨子里与之俱来的追求。正是这种永不满足、敢于争先的锐气,让迁安从贫穷走向富裕,由落后跨向文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作为典型的半山区县(市)解放初期迁安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稻谷、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及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由于经济作物占有相当大比重,且不少山地土质瘠薄产量低,粮食历年产不足用,每年需依靠国家调入大批粮食,工业主要以造纸为主。到“六五”末,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39个县区中列126位,是河北省有名的贫困县。

不畏困苦、敢于超越的迁安人民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在短短40年时间里,实现了从“铁迁安”到“钢铁迁安”,从“魅力钢城”到“魅力水城”的嬗变。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在“解放思想、提前致富”精神鼓舞下,迁安大办以铁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黑色工厂”、以山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绿色工厂”、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家庭工厂”,于“八五”末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县域经济总量由“六五”末的河北省倒数第14位,昂首挺进河北十强。

进入新世纪,面对北京承办奥运、首钢在迁安建设原料基地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迁安提出了建设“钢铁迁安、中等城市”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市人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一个以首钢迁钢200万吨钢联为龙头、以地方钢铁企业为骨架新的国家级钢铁基地诞生了,全市财政收入连年翻番,从2002年起,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十余年位居河北省首位,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评价百强前列。

“十二五”雄关漫道,受全球性经济萎靡和国内钢铁、矿山等行业市场急转直下的不利影响,“一钢独大、大而不强”的迁安,被逼到了“慢转则退、不转则亡”的历史关头。

经过科学规划,量体裁衣,一场蝶变在钢城上演。

按照“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思路,迁安全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煤化工、包装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高新技术五个百亿产业板块,积极培育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养生养老、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六大服务业,构筑新型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努力推动迁安由粗放型、本土型、资源型经济向集约型、开放型、创新型经济转变,由资源加工驱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双轮带动转变,由工矿型城市向文化旅游型城市转变。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