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双牌村,68岁的村民李文财抚摸着身旁的梨树说:“这些梨树快40年了,我家就是靠着这些树走出了贫困年代。”
“要致富,分开住,房前屋后栽果树,猪鸡鸭兔一大路,三年就当万元户”。党的十二大以后,苍溪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开,提出了“三规四改建庭院,八十年代富起来”的口号,鼓励农村大院子、四合院有规划地分开建房,开发房前屋后,拉开了苍溪庭院经济建设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初,苍溪县按“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基地,全县成规模”的要求,强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庭院经济向规范化方向发展。1995年,苍溪正式把“庭院经济”提升为“庭园经济”,把庭园经济建设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狠下功夫,基本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格局。
1998年,苍溪县制定了“培育市场,培植龙头,狠抓基地,突出科技,夯实基础,强化服务”的发展思路,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市场+庭园+支柱产业+政府适当干预”的新庭园经济模式。同时提出了“庭园经济+庭园文化=农户小康”的小康建设新思路,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不断拓展庭园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农果型、林牧型、果药型、定单型、加工型、中介型等独具特色的庭园经济,在苍溪山水间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1998年,苍溪全县一举实现了“越温”达标。
到苍溪县岳东镇老树村村民彭长锦家里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张家坡老房子复耕后建起的园子里修剪猕猴桃树。“去年,我家不到4亩的猕猴桃就收入2万多,还是华朴公司上门来收购的,这也是园区建设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今年,我又新增了100多株。”指着山下一望无边的青龙现代农业园区他笑着说。
“园区带庭院,发展有依靠,买卖不再难,刺林变田园。”岳东镇镇长郭敏介绍,青龙园区面积1.22万亩,覆盖岳东、河地2个乡镇、11个村,园区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3200多户依托园区建起自己的产业园。这些户主通过订单合同、服务协作等形式与入驻园区的华朴农业等龙头企业一起发展猕猴桃。2017年,园区农民通过企业科技服务带动,仅在猕猴桃产业链上人均实现增收1.3万多元,贫困户人均增收7200元。
而今,苍溪全县已有17个像青龙这样的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园区、66个千亩园和3.8万个户办庭院。种植园“套”着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着农户的标准园。其中,万亩猕猴桃园11个、面积35.2万亩,猕猴桃产业年综合产值超60亿元,实现2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带动贫困户实现人均收入55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6.8%。
进入21世纪后,苍溪庭园经济粗放、附加值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农产品难卖的问题难以回避。苍溪作出“以庭园经济为基础,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方向,以兴办龙头企业为拉动,以建立专合组织为纽带,以标准化产业基地为保障,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全面推进庭园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走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