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近年来针对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信心等问题,通过扶志气提精神、抓乡风促文明,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相互促进,全县贫困发生率由34.85%下降至11.2%,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优秀县。
扶贫先扶志
精神立起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帮扶干部们发现不少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还有贫困户“等着干部送小康”。本着“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的原则,石泉县着力在转民风、扶志气上下功夫,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这些天,石泉县饶峰镇光明村贫困户严华明忙得格外有劲头,装修房屋、买家具,他准备搬新家后,再到江苏务工。与前几年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以前的严华明,身无一技之长,整日无所事事,没有稳定收入,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
石泉通过帮扶引导、道德评议、典型示范、“扶志”文化巡演宣讲等方式,大力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社会氛围。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严华明看着村里大多数人都通过辛勤劳动盖上新房过上了好日子,终于醒悟再也不能“等靠要”了,于是主动找到村干部,表示了自己脱贫的决心。
去年,在驻村第一书记魏婷昱的帮扶引导下,严华明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修脚技能免费培训班,顺利拿到了技术合格证,并与江苏一家公司签订了务工合同,每月工资3500元。严华明说:“我还要学习老年人护理技术,以后有机会了争取自己也开个店。”
石泉在全县161个村(社区)中都成立了由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群众推选产生的道德评议委员会,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创业标兵、脱贫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重点围绕好人好事、善行义举以及不良风俗习气开展集中评议,并通过红黑榜公示评议结果,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营造了脱贫光荣、后进可耻的氛围。同时,还组建了由道德模范、创业标兵、脱贫能人等先进典型组成“百姓宣讲团”,到各村(社区)开展扶志宣讲进万家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观念,重拾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目前,全县共开展道德评议684场,评出先进典型610人,黑榜公布后进265人,化解信访老户100余人。
文明润乡村
生活美起来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石泉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注重把文明创建、社会治理、文化活动、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相结合,切实把实施乡风文明综合治理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努力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村更加和谐文明安定,着力解决农村精神扶贫这个关键问题。
针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精神空虚等问题,该县坚持以新民风文化传播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贫困群众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设备、有经费“五有”标准,在全县161个村(社区)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和农家书屋,组建了文艺队伍并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有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针对农村人情过重、相互攀比等问题,石泉县出台了关于农村移风易俗相关规定,引导村村都健全了“四会”组织,完善了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各镇成立了民风纠察队,县纪委也加大对党员、干部和“两代一委”违反相关规定的惩处力度,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价值观存在偏差的问题,该县通过加大文明创建、志愿服务、评优树模力度,引导贫困群众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坚持每年举办“石泉十佳”评选活动,对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积极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县注册成立了45个5000余人的志愿服务组织,先后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近1000次,惠及贫困群众1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