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宁盘锦市大洼区北窑村,绕过村口的石梁桥,一条平坦的柏油路将北窑村与外界联通。而在过去,这里处处可见土坯危房,出门就是黄土坡路。改变面貌、脱贫致富,一切都要从2010年成立的北窑村新一届党支部说起。
那时的北窑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新的支部班子刚组建,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德辉就走访调查,了解群众发展意愿,多次召开支部大会研究发展思路,并确定了“走乡土文化+乡土产业”的发展之路。目标明确了,可各种反对意见却接踵而至。面对村民的疑虑,王德辉通过召开一次次的支部大会,组织党员和村民到张家港市永联村等地参观学习,大家才渐渐地坚定了信心。
北窑村定期召开支部大会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雷打不动。杜永说:“在乡村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支部大会的目的是把大家的思想凝聚起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刚庆祝完党的97周岁生日,现任党支部书记杜永,就把村里57名党员聚到一起,围绕乡村振兴展开讨论。
“村里搞文化,怎么能缺了文体协会,这活儿就交给我们吧。”文体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启新主动请缨,文体协会首先打起了村活动广场的“主意”。“大伙晚上都爱来这儿扭扭秧歌、跳跳舞、散散步,先从这规划一下,购置一些文体设施,再按大伙兴趣意向,组建文体团队……”思路在刘启新的脑海里逐渐成熟起来。
思路定了,方向有了,说干就干。转眼几年过去了,如今的北窑村早已今非昔比。傍晚时分,来到北窑村,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这边大家在扭秧歌,那边在跳健身操。近年来,文体协会党支部组建了秧歌队、健身舞队、鼓乐队等10余支队伍,发展会员近300人。刘启新说:“我们不能忘记当初的承诺,这么多年的努力,就是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2014年,村党支部决定建立以葡萄种植为主的村集体产业,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关爱帮扶、产业发展2个功能党小组。
关爱帮扶党小组组长武菲菲,看到村里葡萄种植基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跟技术骨干学习种植技术,逐步发展为了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邻居孙大红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武菲菲便劝说孙大红回家一边照顾老人,一边跟她学习种植葡萄。2017年底,孙大红的葡萄年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
产业发展党小组组长崔雅兰,已经在北窑村建起了葡萄园,注册了公司,她除了鼓励大家种植葡萄外,还培养了20多名葡萄种植能人,带动2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目前,北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年产量1500吨,产值1500万元,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9800元增加到2万元。杜永说:“党支部在村民大会上所作的承诺,现在一一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