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海南定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使定安名声大噪。《海南定安白塘村:瓜果飘香暖农心 党员趟出致富路》《定安破解“村级空壳”实现多赢》《定安引入新型加工企业创新加工方式 推动槟榔产业升级》《定安:小粽子做出大市场》……这些新闻报道的背后都有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人就是定安县委新闻秘书、新闻办主任司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司玉的工作当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我的工作归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牢记党员使命,做好基层的‘传声筒’。”7月12日,司玉拿着刚出炉的一份《今日定安》报,略带欣喜却又低调地说。
司玉是山东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到海南安定工作,成为定安县文明办的一名科员。初到定安,司玉立即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南建洲的辉煌、南宗宗坛文笔峰、海南省唯一探花郎故居、母瑞山“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更难得的是,这里的宗祠文化、军坡文化等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
凭着对定安文化的喜爱、过硬的文笔功底和极大的工作热枕,司玉这块“好苗子”很快被发现。2015年3月,司玉开始担任定安县委新闻秘书、新闻办主任,从此开启了他的“笔耕”模式。他带领着新闻办的工作团队,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策划报道,一篇篇关于定安社会经济发展的宣传报道不断见报。这些报道充分挖掘基层正面典型,传播正能量,为定安鼓与呼。同时,司玉还积极协调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通过策划报道推介定安,其中多篇由司玉主笔的报道刊先后在各大主流媒体刊发。此外,司玉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静美定安”微信公众号积极传播定安本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态资源,讲好让定安故事。司玉也在不断努力中荣获公务员三等功。
“定安现在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成为定安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谈起对定安的感情,司玉脱口而出。
拿什么记录?如何去见证?司玉的回答是用笔,写出最真实的新闻报道。法学专业出身的司玉起初并不了解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他不断学习和摸索,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司玉和新闻办的同事总是冲锋在前,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线发生的正能量故事。
在司玉的笔下,自己掏钱办公益书屋38年的村民孙衍吾,在母瑞山深处坚守31年的教师刘金凤,将公益当作毕生事业的林录星,创办定安县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中心的退休民警李国超……一批批基层的感人故事在报纸上得到传播,在社会上凝聚起一股的暖流。
司玉印象最深的采访经历是到龙河镇高坡村的两次采访。司玉第一次去高坡村是2009年,当时的高坡村贫困潦倒,是定安有名的“光棍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差。在定安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高坡村的命运被改写,目前高坡村已经娶进来20多个媳妇。时隔5年,司玉到该村回访时发现,村庄干净整洁,村民们非常自豪地展示他们种植的农产品。“他们的笑容是5年前看不到的,村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高坡村的蜕变,充分证明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司玉说。
与高坡村的村民们一样,司玉也一直在奋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玉始终重视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他说,学习就是要不断贴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既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又与时俱进。学习的另一动力是“补短板”。司玉坦承,非新闻科班出身的他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发现自己有些吃力,所以他常常给自己“充电”。此外,在司玉看来,最需要“补课”的是树立“走转改”工作作风。
司玉说:“我们党的宗旨就是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假如脱离了群众,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报道也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我经常要求新闻办的同事们要多走基层,多听群众说,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