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 勇往直前

2018年,江苏省委发起了新一轮精准扶贫动员令。刚从苏北扶贫两年归来的省税务局军转干部戚国义,再次请缨踏上扶贫征程。

当过兵的人

哪里需要去哪里

2016年初,戚国义接到省里的扶贫任务,到灌云县东王集镇盐河村任第一书记。在戚国义和其他扶贫队成员开拓的“企业+村”的发展模式下,两年的时间里,盐河村集资近500万元。兴建城郊休闲乐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兴建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多万元。不仅如此,村里的贫困户也有了16座4KM光伏家庭电站。今年2月,扶贫工作结束,戚国义终于与家人过了一个团圆年。

春节刚过,扶贫攻坚的号角再次吹响,戚国义又报了名。他再次报名扶贫的消息引起不小的震动。“老戚啊,你刚扶贫回来,如果我们再安排你去扶贫,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负责扶贫人事安排的同事劝道,戚国义的妻子听说他又要去苏北扶贫后彻夜难眠,远在浙江的老母亲和在外地工作的女儿都劝他三思,更有同事用“再有两年就退休以及税务部门马上要进行机构改革,自身去留关系切身利益”来劝导他。

但戚国义想的是,苏北地区的扶贫攻坚还有最后两年,作为一名军转干部,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

今年4月,戚国义随着省委扶贫工作队第二次奔赴灌云扶贫。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戚国义这次接手的又是一个典型贫困村——同兴镇同兴社区。

“挂图作战”

打赢脱贫硬仗

同兴社区,共有721户、2559人,村内现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04户、286人,其中低保户(含残保)58户、95人,城镇低保户6户、9人,五保户5户、5人。基本没有集体收入,集体账户己负债115.87万元……看着眼前这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村账单”,戚国义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又是一场硬仗。

在戚国义的办公室墙上,“2018-2019年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项目计划表”十分醒目,表上排满了两年期间扶贫队要在同兴社区完成的产业帮扶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等扶贫任务。“在部队打仗要在地图上划据点、做标记,理清思路。如今,‘挂图作战’和摸排情况同样是打下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前期准备。”戚国义言语铿锵。

建厂房、修下水道、铺设水泥路、助学济困……根据计划表,戚国义正一步一步推进着脱贫攻坚的步伐。然而在扶贫工作中,戚国义面对的不只是工作难,还面临着语言难。出生浙江诸暨的他,对于苏北的淮海方言几乎一句也听不懂。为了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他决心攻克语言难关,跟着当时的村支书努力学习方言,直至能完全听懂。

语言关攻克后,戚国义便挨家挨户走访,与老乡们拉家常、找“穷根”。出行难、看病就医保障难……一个个涉及民生的问题源源不断被收集上来并记上了扶贫账单,作为两年内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将逐条予以攻破。

7月初的淮北,骄阳似火,戚国义带领村干部在村北的稻田里察看旱情。看着因缺水而接近枯死的水稻和玉米,戚国义说:“再也不能让农民靠天吃饭了,要尽快把破损多年的灌溉水渠修好,让扶贫项目真正给农家带来实惠。”目前,这一修渠工程正加快推进。

百姓在心中

办实事办好事

无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转业到地方,戚国义始终不忘军人本色。他常说,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真正地为村民们办实事办好事。在扶贫中,他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村民和扶贫干部中口口相传。

修筑村里主要道路、抢注具有当地鲜明地域特色的“沂河淌”商标、实施“健康民心工程”完善村卫生所……“前两年,戚书记为兑现扶贫账单,兢兢业业,终于兑现了旧账,让村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回忆往事,扶贫队员孙安邦说道。

村民吴继电的小女儿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家中每年都要花费数万元为孩子治病,成了因病致贫的困难户。戚国义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他家建起了家用太阳能电站,不仅解决了家庭用电,还为他家每年创收近万元。听说吴家的大女儿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戚国义又冒着高温赶到吴家看望……

74岁的党员朱华廷是村里唯一的党员贫困户。今年“七一”前夕,戚国义特地进村看望这位老党员。当他得知这位老党员想要一枚党徽的心愿时,他毫不犹豫地从胸前取下党徽,郑重地递到朱华廷的手中。捧着党徽,朱华廷满眼泪光地表示,会好好珍惜这枚党徽,不忘初心跟党走。

而在灌云县的贫困村,像戚国义这样参与扶贫的税务人,这20多年里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在扶贫攻坚战中留下了一个个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