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 工农齐步

安宁市现已成为云南省当之无愧的县域经济第一强。在4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这座正在崛起的滇中小城,各项经济社会指标翻了百余倍到数百倍。l978年安宁地区生产总值为10054万元,2017年达到3176107万元,是1978年的315.9倍。2017年安宁市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排名提升至97位。

40年前,安宁的社会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改变了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随后,安宁依靠科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行“三荒”有偿出让等政策。到1999年,安宁市在农村顺利完成了全市第二轮土地延包30年的工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培育了红梨、浅水藕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到“十二五”,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特色水果采摘基地和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县(市)。

安宁农村的巨大变化,从农村居民收入就可见一斑,1978年安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元,2017年达到了16584元,是1978年的115倍。

在农村改革的影响下,安宁的城市开始积极进行体制改革。1995年,随着安宁撤县设市,其管理体制也由农政体制向市政体制转变。在此期间,安宁工业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了近百项技改扩建,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2010年是安宁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金方大厦、安宁化肥厂等8家市属企业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或资产增值承包体制改革。

“十五”期间,安宁市实施推进建设工业为主导的重要次级城市计划,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齐头并进、相互带动。安宁市提出了“1366”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打造“一园一港六基地”、建设现代新昆明西部新城和中国西部重要工业基地的目标。在工业上,工业园区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化工·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一手服务大工业,武钢草铺项目、中石油炼化项目落地建设;一手壮大地方工业,建设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孵化基地,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安宁市以“五区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演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90%。1978年,安宁县属企业仅有57户,工业总产值1872万元。到2017年,工业总产值为623.12亿元,是1978年的333倍。

与经济建设发展同步,安宁市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2、2005、2009年三度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6年获誉“国家园林城市”;2010获誉中国科学发展百强中小城市;特别是2017年,安宁市在云南省率先登榜“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