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激荡一池春水

一个小小的“枕头”就能让戈壁滩变成良田;不论在哪里,都可以用手机控制阳台的盆栽;坐在市民中心,玩着手机喝着茶就把过去需要“跑断肠”的难事办了。这些“听上去很美”的事情,如今在甘肃酒泉已成为现实。而这全在“创新”二字。

今年,创新举措仿佛一颗颗小石子,投入了酒泉市经济社会发展这潭春水之中,荡起层层波澜,推动了项目建设,催起了县域经济,优化了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大踏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曾经,在戈壁滩种地对农民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仅换土一项,每亩成本就高达8000至1万元,更不用说用水面临的河西走廊巨大的蒸发量了。但酒泉人用一个小小的“枕头”解决了这道难题。

“这个‘枕头’的全名叫做基质营养包,原料主要有玉米秸秆、牛粪、废旧的蘑菇菌棒等,用它代替土壤,解决了戈壁滩缺土的问题。”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崔海成解释道。就是这项技术创新,使每座温室平均可转化利用秸秆、牛粪、菌渣等40立方米,既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蔬菜品质。同时比普通大棚节肥30%、节约农药67%以上。

戈壁农业从不是蛮干,更不是狂想。在肃州区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日光温室作物生产全部配套了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用水量仅为大田用水量的一半;温室里引入了智能管理系统,农户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在银达、总寨、西洞三大戈壁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日光温室内,基本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等智能化控制。通过创新不仅使科技与农业异常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戈壁滩变成米粮川;更重要的是将发展非耕地农业变成了现实,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目前,仅肃州区就建成5000亩戈壁现代农业示范园,戈壁温室面积达1.2万亩,带动全区种植蔬菜21万亩,亩均蔬菜产量9912公斤,亩均效益3万元以上,亩均用水量比大田种植蔬菜节约近40%。截至2017年底,酒泉市在戈壁绿洲培育出蔬菜、现代制种等五大农业产业体系,年产蔬菜240万吨、果品33万吨,出栏肉羊230万只。

作为国内节水灌溉龙头,大禹节水具备年产26亿米滴灌管带的生产能力,按节水灌溉米数已是世界最大的节水灌溉公司。就在销售收入节节攀升的同时,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新的利润增长点较少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大禹来说,要想继续在节水行业领跑,就必须转型升级,创新模式则成为其不二之选。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冲说:“战略转型升级的中心就是,拓展高技术含量的水利信息化业务、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业务、连锁服务和管理运营服务,特别是创建‘设计+产品+工程+服务’全方位一体化的大禹经营发展模式。”通过模式创新,大禹完成了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之路。今天的大禹,不仅能为万亩良田、整座城市提供灌溉、水处理整体化解决方案,还可以为每家每户提供“阳台智能化水处理系统”,使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手机,遥控浇灌自家阳台的盆栽。在强大的示范效应下,创新模式则已在酒泉蔚然成风。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为使科技创新产生更大而推动力,酒泉市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建成省级众创空间5家;培育建成高新技术企业2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7家、创新型企业40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甘肃第5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政审批。去年,甘肃酒泉玉门市通过将涉及审批和服务的人权、事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等6个清单,对该市2892项政府部门权责清单事项进行了逐项梳理,最终确定将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662项事项纳入市民中心集中办理。同时,下放部分程序性审批权限。目前,市政府已将12项审批事项下放到7个部门,全市40个部门向“首席代表”下放授权行政审批类事项300项,做到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一个人完成审核,一个章终结审批,一处跑办理完毕。

通过理念创新,玉门市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务”作为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效率的强大引擎,做到了“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改革跑出了“加速度”,政务改出了新天地,有效打通了“中梗阻”环节,群众和企业节省了办事时间,满意度由11%上升至47%,获得感陡然而增,干部作风也为之一新。

如今,“一处跑、跑一次”已经“跑”出了玉门,“跑”遍了酒泉。酒泉市承诺在2018年底前实现市县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2019年实现实体政府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深度融合;2020年全市政务服务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