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处处飘香

近年来,农家书屋在福建各县市区遍地开花,农民缺少图书、阅读量偏低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农家书屋来帮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如何帮助农村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诏安县走出了一条新路。

村里有个“黄金屋”

7月以来,四都镇上湖村胡四荣的火龙果基地施工正酣,150亩土地进入平整阶段,刚安装完成的自动化喷灌设施开启运行,新种植的60亩火龙果苗在茁壮成长。忙碌紧张的日子里,胡四荣还时不时往村里的农家书屋跑,研究火龙果新品种。

半年前,胡四荣在火龙果种植方面还只是个“小白”。偶然间,他在农家书屋翻到《听专家田间讲课:火龙果栽培关键技术》一书,里面详细地介绍了火龙果栽培种类选配、苗木繁育、栽后管理、采收贮藏等内容,这让他下定决心做全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说:“火龙果最近几年挺火的,尤其是台湾引进的红肉火龙果,价格一直都很不错。但是我从没接触过,不敢尝试。后来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其实也不是很难。”于是,胡四荣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一边在农家书屋自学。有把握后,他联系了台商,共同投资300万元,打造“圣域农业对台标准化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

除了胡四荣,还有许多村民都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在这里,村民学会了从书籍和网络上寻找关于病虫害防治、生产技术改良等问题的答案。上湖村党支部负责人胡志强说:“今年,我们投入10万元,把农家书屋升级改造为小型图书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农家人成了“说书人”

7月7日傍晚,太平镇雄鸡村的养鸡大户张松波要给大家讲课,周边村庄的不少养殖户特地赶来听取他的致富经。作为地道的农家人,上台讲课对张松波而言并不轻松。为了上好课,张松波经常在养殖场和农家书屋间来回奔波,一方面学习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和农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而确定教学内容。张松波平时除了在养鸡场实地示范教学之外,他还向村里提议,多购买一些蛋鸡养殖类的书籍充实书屋。

早几年,雄鸡村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不仅村民不富裕,村集体还欠下了30多万元外债。如今,在成功者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民放下锄头,捧起书本,学习致富知识。通过林下养殖富硒蛋鸡,雄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聚宝盆”。现在,雄鸡村农家书屋实行每天开放制度,为群众提供党建类、种植类、养殖类、政策类、旅游类等书刊。村里还利用农家书屋场地,多次举办种植养殖培训班,不定期邀请镇、县、市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到村提供技术指导。

孩子们有了新去处

暑假一到,许多家长都担心孩子的安全,自从农家书屋开放后,孩子们有了好去处。“叶氏家训有‘三诫’:诫自大、诫自满、诫自傲;‘五宜’:诚信天下、仁为德首、慎为行基、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暑假第一天,深桥镇华表村追远堂内书声琅琅,十余名身着汉服的小学生认真倾听叶氏先贤龟峰公叶亹和文苑名士叶观海的生平事迹。而在距离追远堂50多公里之外的山区——霞葛镇司下村,一座书韵飘香的土楼成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新风堂。在梅洲乡梅月书画院,创始人吴寒戈和几位书画家朋友依托综合文化站的平台,为适龄儿童进行公益书画培训。乡里还购买了许多美术书籍,放在书画院的图书室里,作为学生的公益课参考教材。

目前,诏安县农家书屋实现17个乡镇(区)全覆盖。在书屋的陪伴下,很多农民渐渐熏染书香,培养起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些书屋,犹如灯塔,照亮了农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