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扶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扶贫攻坚中各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金融支持、到户增收项目、对口帮扶等各种举措尽显其力,尽展其能。一些贫困村镇的道路、房屋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贫困户收入逐年提高,不少贫困村越来越美,越来越有“面子”。然而,还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各项设施和村民生存状况很差,却无人过问,基本的“村村通”公路和安全饮水问题都没得到解决。究其原因竟是没评上贫困村,得不到政策支持,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另外,记者在一些贫困县乡采访发现,一些交通便利、离高速路口或城镇近的贫困村往往扶贫工作做得扎实,有面儿,成为当地扶贫工作的样板工程;而一些偏远的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却是粗枝大叶,虚多实少。当地群众表示,交通便利的地方各种检查组和各级领导经常到访,来不得虚的,必须做好,而偏远地区则不然。
其实,比起扶贫攻坚中的“面子”,群众更关心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里子”怎么样。
脱贫攻坚是惠及全国所有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全面攻坚工程,是全社会第一民生工程。贫困村该重视,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也该重视;交通便利的地方该重视,交通不便的地方更应该被重视,不该有远近、亲疏、轻重之别。各地在脱贫攻坚中追求“面子”过硬,也要追求“里子”过硬,切不可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忽略偏远贫困区域的村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