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镇白云村,人称“阿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思礼虽身强力壮,但平日里好吃懒做,整日打不起精神,房子坏了也懒得修,就等着政府救济。而现在通过感恩教育,徐思礼变了,种植了8亩紫丹参,3亩小辣椒,用政府给的3500元补助买回了一头能繁殖的母牛,积极加入白云灯盏花烘烤合作社,还争取到了8000元的项目资金补助改造了住房,修建了卫生间,来了个彻底改头换面。
白云村这样的事儿不少。近年来,在村委会和驻村干部带领下,白云村立足当地环境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种植中药材、养殖牛和毛驴为重点的产业,走出了一条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前不久,白云村委会再一次对全村贫困户进行“感党恩、跟党走、扶贫、扶智、扶志”教育后,徐思礼说:“村干部在群众会上点名批评我,当时我还有意见,仔细想想,批评得对,我不能光靠政府,我要自力更生。”
谈起感恩教育,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杨继学说:“教育效果很明显。像过去,徐思礼等93岁的老母亲把饭做熟了就吃,自己吃了什么也不管就走开了,垃圾满屋飞,房梁断了也不修不管,就打算着等哪一天老母亲去世后当个五保户算了,生活没有奔头。通过村委会和驻村干部多次的劝导教育,现在徐思礼变了,开始孝敬老母亲,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把饭做好端给老母亲,并且能吃苦了,前不久还娶回了媳妇,干起活更有劲了。只要思想意识转变了,不愁脱不了贫。”
曾因病致贫的童富是白云村委会核桃箐人,2013年儿子因患癌症去世,然而他没有被击垮,2014年他开始种植烤烟、养殖肉牛。2016年,在驻村干部帮忙协调下,他贷了8万元产业政府贴息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净赚2万余元,成功脱贫。童富说:“人活在世上就得有目标,我的目标就是让生活越过越好。”今年,又建盖了几间牛圈,准备再增加10余头牛,童富表示,不仅要自己富起来,还要尽力带动和他一样命运曲折的人早日脱贫。
南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薄弱,人畜饮水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极为艰苦。自脱贫攻坚以来,南涧县委、县政府创新“政担银农保”一体化金融扶贫机制,推行“两个专项贷款”,推进整族脱贫工程,稳步实施“345村组扶贫公路”建设,探索资产收益入股分红路径,通过“募投益助”设立教育扶贫助学基金和产业扶贫基金,创新“五天四夜”和微信定位点名驻村工作队管理模式,搭建党建扶贫双推进创业园,着力在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等方面重点突破,举全县之力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其探索“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精准扶贫思路,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感党恩、跟党走、扶贫、扶智、扶志”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户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举措,同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再“等靠要”,进一步增强自强奋进意识,取得良好效果。
2014年初,南涧县共有4个贫困乡镇,4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490户、55641人。四年里,该县累计净脱贫9264户、3699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建档立卡时的32.22%降至10.07%。